網絡給紀錄片帶來更多可能 新媒體成重要傳播平臺水煮娛
(原標題:互聯網給紀錄片帶來更多可能)
2015年-2016年,是新媒體紀錄片播出的井噴之年,“互聯網+”模式下,紀實影像的全網點擊量已達49.4億次。在相關利好政策的推動下,各大視頻網站開始發力,緊抓新的發展機遇,開發優質便捷的紀錄片平臺。觀看量過億的紀錄片項目批量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新媒體紀錄片越來越多,新媒體已成為紀錄片不可或缺的傳播平臺。
11月18日,由首都紀錄片發展協會主辦的“當紀錄片遇上新媒體”業務論壇,在本次秋交會上舉辦。業內紀錄片制作人、運營人濟濟一堂,共同探討新媒體紀錄片制作運行、商業模式及未來合作等的產業前景。
市場化運作越來越接地氣
“愛奇藝近年來發展紀錄片的目標是構建海量的優質片庫來打造一個開放的平臺。”愛奇藝紀錄片頻道主編伍文峰以愛奇藝為例,就紀錄片新生態探索的話題進行了案例分享。
今年以來,愛奇藝播出的紀錄片包括《我在故宮修文物》《從秦始皇到漢武帝》《大道中國》《人間世》等多部大投入好口碑的紀錄片作品,這些作品以及將近1000個小時的正版紀錄片片源都表現了愛奇藝在紀錄片上的投入與運營的決心。伍文峰說,未來愛奇藝在其紀錄片平臺商業模式的創新上有四大規劃,分別是付費紀錄片、點播紀錄片、賬號合作和“合伙人計劃”,這些合作方能滿足網絡不同層次的觀看需求,市場化運作讓紀錄片能更接近觀眾。
當前紀錄片的創作、生產和發行已經是按國際化、專業化、精品化和市場化要求,只有積極適應“互聯網+”模式,高度重視移動端和分眾分人群,才能給紀錄片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讓平臺成為連接“內容方、廣告主”的空間,以需求帶動運營,打造自有的現象級內容。
受眾越來越年輕
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紀錄片成為視頻網站的下一個風口。樂視影視互聯副總裁何鳳云以自己身邊“影視行業老炮”與“年輕小鮮肉”對紀錄片的看法作為開場,用詼諧幽默的語調和直觀可視的數據,表達了自己對紀錄片新模式的思考。
根據最新公開數據,中國網絡視頻用戶5.41億,其中手機用戶達到了4.4億。在此泛數據下,年輕人收看媒介內容最大比例的終端是手機(91.5%),最大比例的場景是床(85.5%)。何鳳云表示,作為平臺方,她特別希望紀錄片從業者能夠與平臺一起就新用戶、新場景需求下的內容做新的嘗試與研究。她認為,年輕人將是未來紀錄片受眾的藍海。
“我們現在觀察到受眾更愿意看到的是和自己相關的東西,所以我們的目標人群也變得比較年輕,會關注比較年輕和新鮮的東西。”與樂視影視一樣,鳳凰紀錄片負責人胡婧雯指出,鳳凰紀錄片關注的用戶年齡層大部分集中在18歲-30歲,并且會越來越年輕化。
胡婧雯分享了鳳凰紀錄片近年來對業態和產品模式的探索經驗,“無論是鳳凰視頻紀錄片盛典,還是由其發起的全民創紀錄運動,這些線上線下的活動讓更多的原創紀錄片作品得到了被發現,被傳播的渠道和空間,讓紀錄片創作的大門向更多的群眾打開。”
影視劇制作出身的何鳳云,對“紀實的多元化”有著更深的理解。她認為,真實發生的社會新聞,真實的報道和影像都具有可開發的價值。“紀錄片遇到新媒體,在創作的大眾化、資金的多元化、形式的風格化、盈利的多樣化等種種更寬松的模式下,應該有更多的機會,讓紀錄片從業人員施展才華。”她說道。
內容越來越與眾不同
不管是內容創作,還是品牌運營,或是平臺對用戶的探討,新媒體到底對紀錄片內容和制作有著什么樣的要求?
“內容提供商在當下最大的觸動和挑戰是如何與別人做得不一樣,就是創作者要做到‘分眾分情緒,分人群的內容創作’。”伍文峰指出,當下平臺內容上出現了兩種趨勢:一種是在短視頻風格上有極大信息量的純知識類紀錄片;另一種就是把故事講得更深更透的紀錄片,從精神層面上去滿足觀眾的需求。
鳳凰視頻《甲乙丙丁》制片人黎曉煒認為,盡管網絡對時長和內容沒有太大的限制,但受眾的觀看口味也因此更加挑剔,必須要在特定的時間內把所有的情緒點和動作都安排好。
在平臺選片方面,胡婧雯說,鳳凰紀錄片頻道有相應的采購體系,但是并不是面向所有的用戶,讓大家來投片子,而是根據需要自主去找相應的內容,然后再給內容做一個評級,符合要求的才會進行引進。
“希望我們的平臺跟所有紀錄片的創作者共同打造紀錄片的藍海,或者填滿這個藍海,讓豐富的內容‘搶占’大家更多的時間,豐富大家的精神和心靈。”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作者:張雪嬌 張君成】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