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經濟和個人IP正取代粉絲經濟成互聯網公司新寵水煮娛
明星越來越成為各大互聯網公司的“新寵”,從小米科技砸錢請梁朝偉代言小米Note2曲面手機,到阿里巴巴靠大量國際明星撐門面的“雙11”。
縱觀互聯網領域,用明星效應帶動品牌、刺激銷售,正成為互聯網巨頭的營銷新思路。而從近年來的粉絲經濟,到去年興起的網紅經濟,一直到長久不衰的明星效應,當下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娛樂至死”正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粉絲經濟已“過時”
“從這幾年的趨勢來看,明星在消費領域的效應不斷走高。比如高人氣明星高圓圓、楊冪和范冰冰,帶動線上服裝銷售額的規模一直在增長。”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的消費行業研究員楊欽如此說。
而在過去幾年,公司吸引用戶的策略是:免費、價格戰。粉絲經濟的興起,參與感是互聯網公司、手機廠商黏住用戶的手段,你能看到很多手機發布會辟出專門的粉絲區域,他們現場呼喊,扮演著品牌縱深發展、渠道下沉的重要角色。
去年開始,“粉絲經濟”變成過時的名詞,隨之而起的是“網紅經濟”和個人IP。大量的網紅帶著自拍桿穿梭在發布會現場,他們成為互聯網公司的新寵。
但與此同時,當手機行業競爭進入沖刺、電商競爭格局相對穩定時,從下向上走,提升品牌的調性,明星的站臺,成為一種新的風潮。
“互聯網行業在營銷上燒錢,一方面是競爭激烈,需要明星搶奪眼球;另一方面,當市場進入相對成熟階段,明星的效應還在于為品牌注入新的調性。”一名業內人士說。
娛樂至死的演繹
不管是粉絲經濟、網紅經濟,還是明星效應,用戶的終極趣味走向將是“娛樂至死”。
“娛樂至死”是上個世紀80年代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提出的概念。他說,現實社會(書中主要以美國社會為例)的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的成為娛樂的附庸。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娛樂至死的精神更是被發揮得淋漓盡致。“我們對一場發布會營銷的評價,主要參考微博、百度指數。”一硬件廠商的相關人士說,只有娛樂性、話題性的東西,才會推高品牌或產品的搜索指數。
接下來的2016年,在互聯網領域,天貓“雙11”可能將重度演繹“娛樂至死”的概念。阿里巴巴CEO張勇說,“雙11”銷售數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最終的數據應該是娛樂和互動的結果。
相比去年“雙11”晚會的小試牛刀,今年可謂是變本加厲。從美國“超級碗”的金牌制作人擔綱導演,到大量國際一線明星的加盟,邊看邊買漸成氣候。“上周末,天貓8小時時尚秀,在各直播平臺累計觀看人數超過600萬,獲近4000萬點贊互動,社交媒體討論量接近3億。”阿里巴巴一相關人士說。
在娛樂至死的時代,商家關注的不是單純賣貨,還有客單價提升多少、多少新用戶關注店鋪、多少人收藏了商品、品牌影響力提高了多少……這些可能是商家不惜重金投入營銷的內在驅動力。
是新一輪文化泡沫嗎
娛樂至死的背后,影視、IP成為熱門的領域,與此同時,新的泡沫也在形成。
比如明星動輒幾千萬、甚至上億元的片酬;有電商公司愿意為網紅papi醬的代言和視頻廣告支付2000萬元;上海家化更是不惜一擲億元冠名阿里巴巴的“雙11”晚會。
“我認識的一個網紅,今年‘雙11’到現在廣告費都收了100多萬元。”一互聯網人士告訴記者說。
“伴隨著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這是一個精神消費的時代。”該人士說,人們更愿意為他們認為值得的東西付費,這些東西也許不是實物商品,可能是周杰倫的一張數字音樂專輯,也可能是視頻網站的某部電影,抑或是一本電子書。
而說到文化泡沫,資本市場更容易量化。比如網紅概念股這個板塊,華策影視、奧飛動漫、華誼兄弟……市值都在200億以上,甚至超過300億元。遠在大洋彼岸的中概股微博,也是這場精神消費的直接受益者,市值超過100億美元。
接下來,這個泡沫還要吹多大、多久?短期內,這恐怕還是泡沫蜜月期的延續。
【來源:新聞晨報 作者:苗夏麗】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