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享行為到分享經濟 滴滴和摩拜單車們做了啥貢獻?創投
文/梁云風
近日,分享經濟領域搞出了幾個大新聞。
首先是國慶后,北上廣深等一線、二線城市先后出臺的網約車運營細則征求意見稿,從戶籍、牌照、車軸等方面提出了嚴苛要求,悲觀者一度覺得這是判了滴滴等網約車平臺的死刑。這個話題已經沒的說了,我們就不再說了。
說點開心的,分享經濟四個輪的現在遇到了瓶頸,兩個輪子的卻風光無限。ofo單車和摩拜單車在最近接連融資,和之前滴滴與Uber的大戰一樣,掀起了分享經濟領域的又一輪競爭。
今年9月,ofo宣布獲經緯中國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同月,再次宣布獲得滴滴的C1輪數千萬美元的戰略融資。10月10日,ofo繼續宣布完成1.3億美元C2輪融資。另一方面,摩拜單車也毫不手軟。10月13日,摩拜單車確認完成新一輪C+融資,本輪投資包括騰訊、紅杉、貝塔斯曼等多家機構和個人。據《中國企業家》透露,摩拜本輪C+輪融資近億美元。這距離摩拜9月30日獲得C輪融資1億美元,還不到一個月時間。
前有滴滴等血戰沙場,后有ofo和摩拜單車的對決。出行領域接連攻城略地,讓人不禁想問,什么樣的分享經濟才是充滿未來和活力的分享經濟呢?
9月底,在2016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朗潤講座教授周其仁表示,分享經濟的發展需要的前提條件,在中國逐項得到滿足,現在正逢發展機遇。在和騰訊公司首席運營官任宇昕、蘋果聯合創始人沃茲尼亞克圓桌論壇上,周其仁指出,中國創業者有機會走向國際,將中國的創新經驗與全球分享。
從“分享行為”到“分享經濟”
按周教授的觀點來看,出行領域的分享經濟才剛剛開始,這正是它們一展身手的好時機。
要分析現狀的分享經濟模式,就必須從分享經濟的發展說起。
周其仁指出,要區別“分享行為”和“分享經濟”。“分享行為”源遠流長。周其仁舉了幾個例子,我們小學時在課堂上寫錯了字,抓過同學的橡皮擦一擦。別人的橡皮為什么你可以用,“分享”啊,哪天他沒帶鉛筆,也可以用用你的。傳統農村,被稱為互惠社會(reciprocal society),一家蓋房上大梁,全村勞力都來幫忙,還自帶工具。城市居民鄰里之間處得好,炒菜時發現沒了蔥花,到隔壁家抓它一把,這些都是分享行為,分享行為是單個的,自發的。不過,來自人類互助合作天性的分享,要滿足一系列條件,才能從小圈子熟人范圍內的臨時替補性活動,發展成大規模改變生活、商業方式的“分享經濟”。
從“分享行為”到“分享經濟”必須滿足四個先決條件。
第一是經濟增長要達到一定富裕程度,人們已經擁有不少物品,有可能拿出來與他人分享。只有富足了,大家才能拿出更多的東西來分享,比如今天很多人有幾部手機,幾臺電腦,一家有好幾輛車。這些物品的共同點,是不會立馬被消費掉,都是所謂“耐用消費品”。富足的耐用品出現是分享經濟的先決條件。
第二個條件是信息的爆發式增長。這也是后來發現的:當物質增長到一定時候,信息會以更高速度增長、膨脹、爆炸。海量信息包圍我們,而信息遠比物質更適合分享。你把知道的信息告訴我,你什么也沒有減少,但與人分享的愉悅會增加。有一句著名的雞湯,我有一個蘋果,和你分享的話你一半我一半,我有一件快樂的事情和你分享,你得到了快樂,我也得到了快樂。
當然信息分享也需要一定物質條件,如信息的傳輸體系,以及人們吸收信息的能力。這一點當下中國也顯著,大街上、車廂里、飯廳客堂、甚至辦公室和會場里,“低頭族”卻來越多,忙什么?忙著享用信息,也忙與人分享。
第三個條件是,物品的豐裕會造成其他更嚴重的匱乏,更要命的是都市里的空間越來越貴!比如我買的書越來越多,但發現放書的空間越來越不夠用,還有,購書越多,閱讀時間越少。城市汽車越來越多,但行車道路和停車場所越來越不夠用,汽車排放帶來的污染也與日俱增。但每家用車、用自家設備的時候越來越短,家內“過剩產能”問題不小。這時產生了新的潛在需求:能不能減少物品的擁有,卻增加對已有物品的利用,減輕人類享受的環境成本?這就是目前滴滴這樣的順風車、快車產生的基本前提。我要去上班,一個人開個車去,好浪費啊,我的后座能不能共享一下呢?
最后一條,被周其仁稱為共享經濟的關鍵:有沒有切實可靠的供給,讓大規模分享真正變成現實。這也是一種行為向一種經濟模式轉變的關鍵。單個的分享行為是在熟人間進行的,但這個圈子畢竟小,分享行為一旦超越熟人小圈子的業余和輔助的水平,要在人口規模巨大、人們彼此陌生、流動性很高、時間成本很貴的現代社會里真正實現分享,非便捷、可靠方得以持續。這就要靠創新,包括技術創新和首頁模式創新。不滿足這個關鍵條件,分享經濟的潛力再大,也轉變不成現實。
重視“應用原創的再創新”
分享經濟的發展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受到追捧,某種意義上說,在于它“四低四高”。“四低”是指低交易成本、低信任成本、低門檻、低碳,“四高”是指高滲透率、高效能、高估值與高留存。這也是為何網約車和單車在這輪分享經濟大潮中能獨領風騷,特別是這種低門檻和高滲透率,一度滴滴平臺上一輛三五萬元的車都可以裝入,整個社會都在共享經濟的帶動下沸反盈天。
分享經濟的發展,是經濟分享模式的創新,根據相關機構統計,2025年,全球分享經濟產值可達到2300億英鎊(約19018億人民幣),這對中國經濟的發展來說,未來是一個利好。
當提到當下中國經濟與創新的關系時,周其仁表示,中國高速增長已經遭遇挑戰,理解這一點的中心線索是,快速的經濟增長是一枚雙刃劍,一方面收入很快提高,另一方成本大幅度上升,要是沒有創新,還用原來的技術、在原來的產業結構里生產的產品,那在市場上何來競爭力?
現在看,中國的人口規模和市場規模,非常有利于創新。這也是分享經濟高滲透率的一個前提,因為即便很小一個比例的人口愿意嘗新,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就有一個可觀的用武之地。當然如此巨量的人口和市場,又有自己鮮明的文化特點和歷史傳統,行為邏輯必定很有特色。這些年,中國利用開放環境,借鑒發達經濟體的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原創,一旦找到在中國特色市場落地的法門,可出奇跡。
回到前面的問題,什么樣的分享經濟才是充滿未來和活力的分享經濟呢?利用了目前共享經濟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并使得其落地中國,最大限度滿足用戶需求的就是好的創新,好的分享經濟。
周其仁說,不要小看網約車這類“應用原創的再創新”,因為真正要讓科技造福于全人類——而不僅僅造福于在科技方面領先國度的人民——就需要在每個國家、特別是眾多發展中國家結合本國實際,找到適合本土文化習慣、行為邏輯的具體方式。其中,在原創基礎上再創新,非常有意義,甚至對原創國家,這些再創新也有值得他們借鑒之處。以分享經濟中的移動互聯網出行為例,滴滴當然受Uber原創的啟迪,但Uber又何妨從滴滴的經驗里獲得在全球化中更好落地的再啟迪呢?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