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歆之后:那些被投資人要挾、盜竊項目的創業者態度
如果沒有順利融資1500萬,相信神奇百貨王凱歆如今不是今天境地的王凱歆。
然而沒有如果,現如今,我們只能一方面埋怨王凱歆的貪婪與物質,另一方面,則是作為消費品,王凱歆被投資人消費。
然而,投資人與創業者之間,遠遠不是消費與被消費的關系,二者之間甚至有時候槍拔弩張——近期,GPLP君接到多個創業者投訴,情深意切之處咬牙切齒。
到底神馬情況?
一方面投資人給錢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通過投資改變一個行業。
然而另一方面,投資人為了投資和利益的伎倆也讓人所不恥。
故事來源于一名創業者的真實遭遇。
近日,一名創業者找到GPLP君,說自己的團隊今年接觸了兩家投資機構,經過一番選擇之后,他們跟其中一家開始了深度接觸,本來一切非常順利,然而等簽完融資合同之后,事情來了——投資款不僅遲遲沒有到賬,而且產品資料也全被帶走了。
創業者黯然神傷,GPLP君聽了之后深感差異及憤怒。
號稱天使的投資人怎么做出這種事情?
這又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某鼎機構的早期投資部門,流傳著這樣一個場景,
左邊是投資合同,右邊是準備好的人,
“你要么以這個價格接受我們的投資,要么我們就拿著計劃書找人做這個項目”
盜竊項目、惡意壓價、騙人騙財,在投資人與創業者之間,二者就這樣互相欺騙。當然,大家也不要心存僥幸,某年的某一天,說不定這些都會真實的發生在每個創業者的身邊,
難道這就是真實的創投圈?能不能有踏實創業與靠譜投資?
投資人與創業者 到底是誰的錯?
投資人和創業者,一個代表資本,一個代表團隊。
創業離不開資本的助力——充分利用每一分錢,畢竟投資人選擇項目進行投資必然是為了賺錢,而不是公益。
但是,投資人更應該尊重創業者,畢竟創業者為了創業付出青春和生命,除了創業,他們不是沒有選擇,相比投資人的安逸他們選擇了勇敢,這樣才讓投資人的資本更有價值。
投資人高高在上的局面層出不窮,不管新畢業的還是工作十年的,站在投資人的位置,高高在上的人十有八九。
“有錢就是爺啊,那還不是自己的錢。”
難道投資人就應該高高在上?
然而,當愈來愈多的訴說如暴風雨壓下來的時候,GPLP君想吐槽一下,大部分投資人的高高在上的臉真的GPLP君也不想看第二遍。
我們敬畏資本,然我們鄙視囂張。
創業者與投資人的相處之道
大部分創業者在創業過程當中,不可避免要與投資人打交道。
那么,如何與投資人相處?
二者的不對等誠然是客觀現實(這個大家首先要有心理準備)
從雙方掌握的信息來看,創業者的精力基本集中在項目和與項目相關的領域上,對于投資人和投資機構的了解比較有限。而投資人不僅對于投資相關事宜非常清楚,經過創業者介紹之后對項目也有一定了解(或者說必須了解),如此,二者在信息上也是不對等的。
一般來說,創業者滿腔熱血搞研發、做產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一心想拉到投資讓項目持續下去。而投資人玩的是心計,他們不僅要想著怎么從創業者身上賺大錢,還要想著怎么把小錢撈著。更有甚者,投資經理公然向創業公司要回扣,而這甚至成為一種行業潛規則!
從雙方的條件來看,創業者年輕人較多,商戰大多只是聽聞傳說,而投資人是商場老手,經驗豐富,對市場和人都拿捏有道,這讓很多創業者被投資人引導而失去立場。
大家要明白,我們始終是自己,投資人不能代替。
所以,在創業及融資過程當中,創業者要清楚自己的地位,自己雖然是乙方,然而同樣也給甲方帶來了價值。
甲方與乙方,就這樣相恨相愛而又相依。
然而,即便種種,這并不代表二者不可以融洽相處。
股權是高度信任的合作,選擇在一起,投資人和創業者一定是彼此非常信任。
然親密的人要保持距離與尊重,否則親密則是變相的傷害,這是共識。
古猶太哲人萊維說過一句話:“如果你想幫助一個人脫離淤泥,不要以為站在頂端,伸出援助之手就夠了。你應該善始善終,親身到淤泥里去,然后用一雙有力的手抓住他,這樣,你和他都將重新從淤泥中獲得了新生。”這是GPLP認為的最理想的投資人和創業者之間的關系了。
愿王凱歆不再有第二!
【來源:百度百家 作者:GPLP】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