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讓差點被歷史拋棄的自行車重新變成潮流?態度
自行車重新成為潮流,回顧過去,也許是步入未來的另一種方式。
1986 年,北京有超過 63% 的人使用自行車作為最主要的交通出行工具。
2013 年,北京使用自行車出行人群的比例降至 14%,事實上,從 1990 年開始,這個比例就以每年 2%——5% 的速度下降。
騎自行車的人越來越少的原因不是秘密,汽車數量的不斷增長,公共交替網絡的不斷完善,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讓大家對于出行方式有了更多更舒適便利的選擇。
如今,又到了變化的節點。
大城市的交通擁堵、汽車等尾氣對環境的污染,以及城市規劃的進一步擴張(住房離地鐵站越來越遠)等原因,普通民眾、政府以及企業都在尋求新的出行方式。
毫無意外,自行車火了起來。
自行車的發展史
縱觀自行車在中國的發展歷程,清朝末年已經有明確的記載,末代皇帝溥儀收到一輛自行車禮物,他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道:「為了騎自行車方便,我們祖先在幾百年間沒有感到不便的宮門門檻,叫人統統鋸掉。」
民國時期,自行車被視為一種奢侈品,是財富和身份的象征,那個時候就有潮流的「玩車一族」,會把自己的車捯飭的特別酷炫,比如加各種反光鏡,裝飾,甚至在車輪上加上會發光的「摩電燈」,曾經都是京城的一大亮點。
到了 6、70 年代,自行車更是成為家庭生活的奢侈品,那個時候的「四大件」,自行車排名第一,那個時候的「永久」、「鳳凰」簡直堪比現在的特斯拉。
公共自行車由來已久
而現在火熱的「共享單車」也不是新鮮事,早在 1965 年阿姆斯特丹就開始實驗「公共自行車」的概念。
這個項目當時被稱之為 Witte Fietsen(翻譯成英語叫「白自行車」),他們收集了大量的自行車,并把它們噴繪成白色,然后就這樣放在街上供市民使用。沒有任何付費系統和專用的鎖,因此許多自行車都被損壞、盜竊,迫使這個項目中止。
雖然這個項目看似失敗,卻給公共自行車的普及開了一個好頭。
尤其是近十年來,公共自行車變得越來越流行。從 2004 年 13 個城市增長到 2014 年的 855 個——同比增長了 64.77%。
雖然目前擁有公共自行車最多的國家是中國,但在所有公共自行車系統當中,巴黎的 Vélib 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自行車系統。其在法國擁有 1205 個站點和近 2 萬輛自行車,每年約有 2.53 億次的出行——平均每天 8.6 萬次。在起過去 8 年的經營中,平均每輛車一天要被使用了 8 次。
巴黎不僅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公共自行車系統,但它也同樣可能是最富有創造性的公共自行車系統。2014年6月,城市實施了 P’tit Vélib 項目,這是一個專為兒童提供公共自行車的創新性項目。針對不同年齡段的群體,設計了四種不同模式的自行車,甚至每輛車都有它專屬顏色的頭盔。這個項目不僅滿足了各個年齡層對自行車需求,同時也幫助營造了一種開放的、包容的自行車文化氛圍。
自行車要解決的是「最后三公里」
而今天,中國很有可能要打破這個現狀。
在過去幾周里,中國規模最大的兩家共享自行車公司總共獲得了 2 億美元的融資,使得成立兩年、總部位于北京的共享單車平臺 ofo 估值達到 5 億美元。中國最大的打車平臺滴滴出行對 ofo 投資了 1 億美元,正在探索是否把 ofo 的 7 萬輛自行車和每天 50 萬車次的用量整合到其業界領先的應用程序中。
ofo 的投資人,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伙人徐傳陞認為,像 ofo 這樣的單車租賃公司解決的是「最后 3 公里」的出行問題,而對于這段出行距離的解決方案,全中國目前都處于一個「非常初級的狀況」。
除了資本市場和創業公司帶來的發展,由于政府的支持,公共自行車在中國的發展速度達到了驚人的地步。
2015 年中國共享單車數量遠遠超過了全球其他所有國家數量的總和。杭州、太原和上海運行公共自行車系統分別位居全世界第一、第二和第四位。
這個規模令人震驚:杭州公共自行車交通系統是 2008 年與當地政府合作建立的項目,目前在 2000 多個租賃服務點投入了 7.8 萬輛自行車,計劃到 2020 年增加到 17.5 萬輛自行車。平均而言,每天租借自行車的用戶達到 24 萬人次。
而與市政府項目相比較,共享單車創業項目在三個環節有了創新:
1、App 支持單車聯網并進行了用戶身份認證;
2、擺脫停車樁,改進了車輛丟失與尋找程序;
3、支持移動支付。
而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開始鼓勵類似的創業公司,Mobike 單車 CEO 王曉峰就介紹說,政府為平臺提供了電子發票,規劃更多自行車停車位,以及幫助丟失的車輛找回,同時,Mobike 也為政府提供更多自行車出行的數據,幫助政府進行城市規劃。
騎自行車出行已經開始變成一種潮流的生活方式,而就在不久前,中國的相親市場上還流行這樣一句話:
「我寧愿坐在寶馬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車后座笑。」
回顧過去,也是步入未來的方式
為了幫助人們出行,ofo 為自行車配備了二維碼標識,用戶可以掃描二維碼支付,輕松解鎖用車,價格便宜(每小時 1 塊錢人民幣)。上海的摩拜單車為自行車配備了 GPS 定位設備,因此自行車不用歸還給服務點,可以留在任何地方,用戶很容易就能找到(雖然目前還有不少吐槽的聲音)。
不僅如此,據說頗受歡迎的電動自行車很快也將加入共享自行車的行列。
當然,質疑聲也不絕于耳,有人認為國民素質導致車輛的損毀率居高不下,另外,城市的基礎設施并不到位,獨立的自行車道以及白線停車位還需要進一步普及。
目前,ofo 與 Mobike 的激烈競爭會帶來市場在短期內的快速發展,除了這兩家,2016年9月底,優拜單車宣布獲得千萬元天使輪融資,領投方為中路資本。2016年10月8日,小鳴單車也宣布獲得了 1 億人民幣的 A 輪融資。
這個形勢像極了當年滴滴與快的的競爭場面,我們當然也有理由相信自行車出行也會變成未來生活的一部分。
出行作為人類社會中最大的市場之一,企業、政府與個人都在積極尋求更多的解決方式,近幾年來,自動駕駛一直備受矚目,很多人認為這是解決人類出行的最終步驟。
而今天,互聯網讓自行車這一差點被歷史舞臺拋棄的出行方式又重新回歸潮流,也許,回顧過去也是步入未來的另一種方式。
【來源:微信公眾號-華興有個Alpha 作者:劉以秦】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