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勃·迪倫獲獎,民謠粉卻引發了尷尬癥雪崩水煮娛
一年一度的“村上春樹傷心日”又如約而至,但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出人意料的頒給了鮑勃·迪倫,一個以搖滾民謠歌手、音樂人身份而被國人熟知的名字。結果瞬間把原本準備好“黑村上”的段子引領到了其他方向。
巧合的是,同一天另一個大新聞是宋冬野因吸毒被捕,于是刷屏最多的一個段子就是“同樣是玩民謠的,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但是打住,這里有個巧妙的邏輯轉換,就是將鮑勃·迪倫和中國民謠歌手都歸類到了“民謠”這個標簽上,但事實真的如此嗎?無數公眾號和民謠粉狂呼的連諾貝爾都認同民謠了真的存在嗎?
這是一個快餐的年代,每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都需要科普,連莫言都不例外,更別說鮑勃·迪倫了。
中國人熱衷于邏輯學中的“同類誤判式狂歡”,比如巴薩贏了因為我是巴薩球迷所以我贏了,比如喬布斯牛逼我是賣手機的我也牛逼,比如中國強大了我是中國人我也強大了。
但你以為的不一定是你以為的,真實的鮑勃·迪倫是一場要換六個演員才能詮釋的電影,他的勝利,不一定就是民謠或者大眾文化的勝利。
鮑勃·迪倫有很多標簽,其中最大的一個是“無標簽”
假如給美國音樂做個排名,那約翰·列儂之前恐怕只有鮑勃·迪倫和倫納德·科恩。但相比倫納德·科恩貫穿一生的頹廢和悲傷,鮑勃·迪倫卻是一個難以用標簽修飾的人。
他是反抗領袖,但從沒有一首歌真的高舉反抗大旗;他致力于搖滾,但抒情唱法是他的音樂特征;他直接受益于金斯堡為代表的“垮掉一代文化”,但同時對莎士比亞、拜倫等古典主義文化推崇備至。
迪倫貌似是位平民歌者,但也是摘得學院桂冠最多的音樂人。
相比于某一個時代的記憶和某一種思潮的記憶,迪倫的音樂和文學特質都更具有簡單的特質,他是歌手、詞曲作家、詩人、小說家,樂評人和影視從業者,但他只鮮有結構鮮明的代言某種風格和思想的時候,只是始終在堅持表達和創作。
用崔健的話說,“鮑勃·迪倫越是不代表誰,他的影響越大,那些總是想代表時代的人,越無法獲得持續性的影響”。
而低調和不站隊在數十年的堅持和優質內容作品出產之后,反而形成了迪倫最大的一種風格——無標簽。
所以真正認同迪倫價值的人,恐怕很難把他劃到某種群體性和思潮性勝利里,甚至很難感覺他摘下諾貝爾文學獎有多么驚人。
復活的吟游詩人,傳統和Dylanoloy
迪倫相比于“頹廢一代”影響下的大部分美國音樂人有個顯著的不同,就是對文學、學院派、獎項等等看起來高高在上的東西并不排斥,甚至親近。
2008年,普利策文學獎就因迪倫“對美國文化產生的深刻影響及創作中的非凡詩性力量”授予他特別榮譽獎。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流行歌手獲得普利策特別獎,其爆炸意義絕不下于今天的諾貝爾。
而如果從相對保守的文學視角來看,到底迪倫最突出的貢獻何在呢?
世界學術與文學批評界的普遍共識上,迪倫身上復興了現代主義之前的歐洲吟游詩人傳統。他以人生、境遇、看問題視覺為詩或者為歌,很少摻雜對現代主義的認同和反置。
了解歐美文學的朋友應該知道這是很難的,迪倫在世界文學轟然駛向結構和碎片化的時候冷靜的將他向后推了一步,由此誕生了美國流行文化中很多獨特的文學氣質。
所以迪倫絕不只是個歌手,更加是一個具有文學史地位的詩人和思想者,就這一點來看,他與其它任何國度的任何一位搖滾和民謠歌手都大相徑庭。
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從美國高等學府中就開始了對迪倫和迪倫現象的研究,至90年代傳播到世界并確立了多重學術共識和衍生理論,這門學科被命名為Dylanoloy——迪倫學。
這樣的價值和象牙塔地位是任何其它流行音樂標簽者都無法比擬的,坊間流傳迪倫陪跑了若干年諾獎,甚至2006年一度接近奪獎,絕不是沒有道理。
認同的是個體意志,不是文化斷層
迪倫得獎后,我看到了兩種聲音,一說流行文化和民謠搖滾終于得到了世界級認同,二說諾獎變得諂媚而無恥,開始討好大眾文化。
但是不是可能有第三種解釋呢?就是諾獎依舊在追尋某種認定標準,按照自我價值觀尋找獲獎者?
事實上,近十年來的諾貝爾文學獎產生的最顯著變化就是不斷尋找傳統歐美主流文學之外的文化代表。最終認定的作家、詩人無一例外都在某種程度上改寫了各自文化群落的文學生態,但又在其它語境里是相對陌生的。比如迪倫之于美國當代詩歌,比如莫言之于中國當代小說。
或許大部分人已經忘記了,去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是白俄羅斯記者斯韋特蘭娜·阿列克西耶維奇,她所憑借的是在傳記文學這個類目里的成就。
或許我們應該看到這樣一個現實:諾貝爾文學獎發展到今天,更中意的是在亞語境中作出改變的個人,而不是這種亞語境本身是什么。
中國互聯網的輿論場中,太熱愛關注這個作家的國籍、背后的文化種類,甚至政治選擇,甚至還有人把村上春樹不得獎和中日關系扯到一起。但同時,我們又太少關注作家本身,關注ta的作品、技巧、風格變遷和堅硬的一生。
這一天是迪倫一個人的勝利,僅此而已。
結束語
很推薦大家去看看鮑勃·迪倫的音樂傳記影片《I’m not here》,無論之前是否看過,再看一次總歸有很多感慨。這比跟風捧迪倫或者跟風黑迪倫,都來的有意義一些。
最后,再貢獻一個八卦:鮑勃·迪倫的前女友瓊·貝茲在和鮑勃分手后曾交往過另外一個男友,后者被認為是因為瓊與自己的偶像鮑勃交往過才猛烈追求她。這個人,就是蘋果教主喬布斯!
【來源:鈦媒體 作者:王冠雄 】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