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的未來在哪里?金融
互聯網金融監管政策的落地讓整個市場開始彌漫悲觀情緒,對于互聯網金融的未來更是非常擔心。再加上以e租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平臺不斷出現問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前景更顯迷茫。在經歷了兩三年的井噴式發展之后,互聯網金融的確出現了不少問題。很多人將監管政策的出臺看作是互聯網金融由盛轉衰的分水嶺,更有人預測未來的互聯網金融將會出現萎縮,互聯網金融的末日即將到來。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論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此次監管政策的出臺對互聯網金融進行了再定義,按照這種定義,當下的很多互聯網金融平臺都不在這項規范之中,而這同樣意味著有很多互聯網金融平臺會因為這個政策的出臺面臨很多的問題,從而減緩發展的步伐。但,如果將這個政策看作是互聯網金融末日到來的標志,我看還為時尚早。
天使or魔鬼:互聯網金融好壞難辨
所有事情的發生都必然有因果,此次互聯網金融的調整同樣不能超脫這個規律。“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傳統行業找到了一條新的發展路徑,這種路徑無論是基于技術層面,還是基于營銷層面,都是一種重新結構?;ヂ摼W金融作為“互聯網+傳統金融”的產物同樣如此。
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一個方面激活了原本死氣沉沉的金融市場,將“全民參與”這一互聯網要素帶入了傳統金融市場之中,在“互聯網”這個催化劑的作用下,傳統金融市場中的技術要素、資本要素、用戶要素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發和流動,整個金融市場在經歷了金融危機和次貸危機的沉寂之后重新煥發了生機與活力。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金融市場開始活絡起來,并逐步將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推向一個新的高潮。
互聯網金融在改變整個金融市場的同時,讓傳統金融的格局同樣發生了變化。在傳統金融的格局中,真正能夠參與金融運作的人主要是以專業人士、專業機構、資深投資者為主。這種運作模式保證金融市場專業性的同時,同樣讓“金融”變成了一個封閉性的字眼,一些普通投資者想要投資卻由于審核機制過于嚴格,參投門檻過高而不得不望洋興嘆。
隨著我國收入結構的變化,中產階級正在成為制約整個金融市場向前發展的主要力量。而在傳統金融體制下,中產階級真正能夠參與到金融運作的機會卻很少,投資門檻過高將很多普通投資者拒之門外。
互聯網金融時代的來臨將原本專業、封閉的金融市場進行了重新解構,原本需要很多條件才能參與的機會,通過互聯網的手段之后,普通投資者也能夠參與進來。另外,對于項目方來講,傳統金融體系下的項目方主要是以較為專業的投資機構或銀行為主,互聯網金融時代來臨之后,以專業投資為背景的機構被背景多樣化并不專業的公司或機構所代替。
缺少專業投資知識的普通投資者與非專業投資機構的涌入在帶動金融市場流動性的同時,讓金融市場的影響面逐步擴大,一個事件的影響可能會波及到很多的人,互聯網金融牽涉到的利益關系開始不斷增加和復雜。另外,非專業公司或機構參與到資本運作當中由于他們缺少科學嚴格的風控體系,讓投資者的投資風險大增,原本穩健的投資變得險象環生,跑路、兌付困難層出不窮。
互聯網金融在給金融市場帶來活力的同時,同樣讓原本平靜的市場環境平添了一些不穩定的成分。這些不穩定的成分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的話,整個市場將會陷入到無休止的動蕩之中,金融市場的良性發展將會受到負面影響。因此,互聯網金融到底是天使還是魔鬼,對于金融市場到底有好處還是壞處都缺少一個客觀科學的定論,這讓其發展依然有很多不確定性。
資本or市場主導:互聯網金融有待觀察
這場發端于“互聯網+”的革命到底是緣起于資本的推動,還是肇始于市場的衍生至今都很難下定論。如果是資本推動了這場金融市場的大變局,那么,互聯網金融必然缺少深厚的市場基礎;如果市場衍生了金融的元素,那么,互聯網金融必然缺少專業的支撐,因為市場內部的用戶專業性程度并不太高,這讓其風險倍增。這里的用戶并不僅僅是指投資者,當然同樣包括我們的項目方,即借款方。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資本不斷涌入,互聯網對于傳統行業的改造同樣讓資本看到了其中的商機。對于資本來講,一個好的投資機會就代表著一次收益。投資類似于互聯網金融的“互聯網+”行業成為很多資本公司新選擇。在資本的推波助瀾之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大大超出了正常的發展速度。
根據盈燦咨詢發布的《2016年中國P2P網貸半年報》顯示,2015年底,全國正常運營的平臺數量為2595家。而在2014年底的時候,全國P2P運營平臺的數量僅僅有400多家。互聯網金融平臺如此快速的增長速度除了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激發了人們的創業熱情之外,與資本的不斷涌入同樣有著很大的關系。
正是由于熱錢的涌入才讓創業者們看到了互聯網金融創業背后蘊藏著的商機,互聯網金融運營平臺才會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據不完全統計,在互聯網金融火爆的2014年底至2015年底的這段時間內,P2P平臺的貸款成交額累計近300億元,每月都在以10%的速度不斷增長,貸款的規模約占全國的30%。
資本涌入造成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火爆的局面讓金融市場在缺少了成熟基礎的情況下便進入到了互聯網金融時代。各個互聯網金融平臺為了獲取足夠多的用戶開始通過燒錢補貼的形式進行用戶拓展,將用戶盡可能多地聚攏到自己的平臺上。
以資本為發端的這種操作模式最終讓整個互聯網金融市場變得異?;馃?,互聯網金融平臺的獲客成本也水漲船高。曾經席卷各大城市的掃碼大戰、補貼金額不斷上漲的“老帶新”的用戶獲取模式都在將互聯網金融的市場運作進入到一種由資本助推的不正常的狀態。
想要獲得足夠多的用戶就必須降低用戶的遴選標準,降低普通用戶的投資門檻。因為從整個市場上的用戶構成來看,被傳統金融模式拒之門外的用戶畢竟是大多數。如何讓這些用戶盡可能多地參與到互聯網金融活動中,實現以用戶的數量帶動投資額度增長的目標成為以“流量思維”為主導的“互聯網+”時代很多互聯網公司都會做出的選擇。
在這種情況下,更多的用戶開始進入金融市場。這里的“金融市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互聯網金融”市場。因為無論互聯網對金融行業如何影響,以銀行和投資機構為主體的傳統金融依然在整個金融市場中占據著一定的比重。作為一個平臺,互聯網金融的用戶并不僅僅是指傳統意義上的投資者和“借款方”,還包括被互聯網金融平臺通過補貼、老帶新等形式獲取的“新型投資者”以及被傳統金融機構拒之門外的“借款方”。
“非典型”用戶進入金融市場,特別是進入互聯網金融市場,讓市場上的投資風險大增,資本的涌入則讓這類用戶不斷增加。這種趨勢在激發金融市場活躍度的同時,同樣給金融市場的發展帶來了隱憂。
盡管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很多P2P平臺的跑路,但是我們并不能用這些典型案例否定整個互聯網金融對于激活金融市場發揮的重要作用。因此,互聯網金融到底是資本主導的產物,還是用戶主導的產物,尚未有一個確切的定論。從這兩個為出發點的互聯網金融到底是積極意義更強,還是消極意義更多,同樣沒有一個涇渭分明的界限。從這個角度來講,以這次監管來判斷互聯網金融的好壞依然為時尚早。
探索or成長:互聯網金融剛剛啟程
監管政策的出臺讓更多的人看到其對互聯網金融的不利影響,而并沒有從本質上來剖析這個監管政策?;ヂ摼W金融前面兩到三年的井噴式的發展未嘗不是一個探索的過程,而如果能夠在未來的市場環境中摸索出一條符合自身的發展道路,未嘗不是一種成長的歷練。
很多對互聯網金融持消極看法的人通常只是看到了其發展過程當中消極方面,并沒有看到互聯網金融是一個龐大的個體。正如傳統金融會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環節,并將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改變一樣,互聯網金融遠不止僅有P2P網貸平臺這么簡單。作為一個復合的概念,互聯網金融具有更多的內涵和概念。在這樣的內涵和概念之下,我們可以看出互聯網金融是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的。
以互聯網為媒介獲取優質客戶。隨著互聯網深度影響人們的生活,人與互聯網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多,傳統金融機構獲取用戶的手段已經嚴重過時,只有主動擁抱互聯網,利用互聯網作為媒介,傳統金融機構獲取用戶的方式才能改變。
這種獲取用戶的方式僅僅是指投資者,即,將傳統金融機構中較為苛刻的審核條件盡量簡化,讓普通投資者都有機會參與。利用互聯網為媒介獲取優質客戶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當下表現不瘟不火的眾籌平臺,他們將工作的重點放到了“借款方”的審核上,再借助眾籌的傳播性和社交性特征便能夠獲得傳統金融機構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獲得的用戶。
當前,京東眾籌、蘇寧眾籌、聚米眾籌等平臺借助互聯網的媒介,發揮各自的長處,在獲得用戶的同時,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平臺特征的道路。而無論像京東眾籌、蘇寧眾籌這樣的平臺型的公司,還是像聚米眾籌這樣深度介入的參與型的。他們利用互聯網這一媒介獲取用戶的做法都是一致的。這種思路即使是在監管措施實施之后依然不失為一個能夠克服困難,重新探索發展路子的好辦法。
新的載體能夠給互聯網金融帶來新生命。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都屬于金融的范疇,它們之間最大的不同就是載體不同。傳統金融的載體主要是以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為主,互聯網金融的載體主要是以互聯網為主。傳統金融機構之所以走出了一條穩健、安全的路子,主要是因為它給傳統的資本市場找到了一個專業的機構再進行深度運作,減少了不規范操作造成的損失,讓傳統金融走出了一條安全、穩健的路子。
互聯網金融則是在傳統金融機構面臨用戶流失、投資不暢等問題的時候,借助互聯網的手段,找到了一條用重新視角來獲取用戶的手段。它將傳統金融中的“金融”放到了互聯網的載體上面,從而讓“金融”這個要素在傳統金融的土壤之外,找到了一個新的生長環境。
互聯網金融同樣如此。如果我們能夠在新的環境下為互聯網金融重新找到一個好的載體,比如新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載體,這些載體同樣能夠讓互聯網金融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那么,互聯網金融即便是在被稱作“末日來臨”的監管政策出臺的時候依然能夠找到一條全新的發展思路,為未來的發展汲取新的力量。
自我解構讓互聯網金融能找到新的發展“支點”。當前的互聯網金融之所以會面臨困境,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構成成分有關。如今的互聯網金融構成主要是以網絡信貸(P2P)、數字貨幣(比特幣)、第三方支付(支付寶、微信錢包)等部分為主,而大數據金融、科技化金融、眾籌等組成成分只占據了互聯網金融的較小部分。
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主要針對的是目前互聯網金融當中占據很大比重的部分,如果我們能夠重新對互聯網金融的組成成分進行重新解構,調整當前出現問題較多的部分,無疑能夠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找到全新“支點”。
作為下一個科技浪潮的主要代表,大數據、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術這些都能夠成為促成這種改變的力量。利用這些要素與金融發生“化學反應”,最終實現互聯網金融自我解構的目的,將會促進互聯網金融新一輪的發展。
無論是從互聯網金融對于市場的影響,還是從互聯網金融產生的土壤來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都處在一個較為初級的階段。在這個初級階段,出現諸如此類的問題和困境都是每一個事物發展必經的階段。
無論互聯網金融當前面臨的環境如何,我們都不應當將其看作是互聯網金融末日來臨的標志,互聯網金融給整個金融市場帶來的有益改變遠比負面影響多得多。如果一味地關注互聯網金融末日來臨,就會失去很多看到它有益方面的機會。同樣地,我們只有在惡劣的市場環境下選擇風雨兼程,才能有機會看到彩虹。
【來源:品途商業評論 作者: 孟永輝】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