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檔票房下滑明顯,除了爛片,這里還有三大泡沫水煮娛
剛剛過去的十一并非是中國電影市場的“黃金周”,據《解放日報》報導:同比去年報收的18.5億元,今年國慶檔票房累計“縮水”近2.8億元,止步于15.8億元,為內地國慶檔票房首次下跌。
事實上,市場的悲觀情緒在十一之前已經開始醞釀,十一之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發起并舉辦了“聚焦創作質量,贏得電影未來”系列座談會,從政府到電影從業者都對今年以來的票房下滑表示了不同程度的擔憂,如阿里影業張強就表示“觀眾肯定還在,但今年上半年全國電影票房增速放緩也確實給電影人敲響了警鐘,現在必須沉下心來創作真正能夠觸動人心的好故事了。”
那么,國慶檔票房“縮水”果真將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分水嶺嗎?一路高唱凱歌的中國電影市場真的要不行了嗎?
電影市場下滑的三個關鍵點:
1. 票補不再
票補堪稱中國電影市場的“特色”,國內院線的最低票價為35-40元(發行方給院線的影票指導價),而在售票平臺之上,動輒出現9.9元的電影票價,其中的20多元差價由發行方或售票平臺進行補貼。
發行方給差價,意在擴大營銷贏得賬面票房,為此后的電影票房資產證券化做足文章。而售票平臺也通過票補快速獲得用戶,以贏得資本市場的支持,在2014年一個移動用戶獲取成本為20多元,與票補的成本也基本相一致。
因此,在票補最為兇猛的2014-2015年,國產電影呈爆炸式增長,并在2015年突破440億。
但在鐵哥看來,構筑在票補之上的電影市場為“虛假繁榮”,以低價將用戶強行拉至影院(院線也正在向四五線城市下沉),以此獲得的相當一部分電影觀眾顯然為“價格敏感性”觀眾,尤其在中低收入地區更是如此。
如今,在線售票平臺紛紛收縮票補力度,將精力逐漸向電影產業上游延伸,如貓眼在2014年便參與《心花路放》發行,淘票票母公司阿里影業直接投資王家衛監制電影《擺渡人》等。
據光線王長田估算,今年票補將由去年的40億將至15億,縮減25億。而這25億對整個市場的影響恐又不止于25億,“價格敏感型”用戶退場,部分渠道下沉的院線收入銳減。
2. 電影票房證券化叫停
電影票房證券化堪稱中國電影的又一“特色”,發行方將票房與證券理財產品綁定,為提高收益,一方面實行上述的“票補”政策,而另一面則采取更為激進手段:開幽靈午夜場“刷單”。
因此,幾乎所有電影票房證券化的電影都涉嫌“刷單”,去年的《港囧》到《捉妖記》再到今年年初沸沸揚揚的《葉問3》。在“刷單”之下,一切數字變得極不可信。而自《葉問3》“刷單”被媒體曝光,快鹿公司陷入18億兌付危機之后,政府和機構對“刷單”給予了充分重視,《葉問3》以來,鮮有“刷單”新聞。
電影票房證券化“消停”,票房“刷單”停止,票房數字回歸真實。或許現在的數字才是真正反應電影市場熱度的真實數據。
3. 保底發行暑期之后偃旗息鼓
所謂票房保底發行,即發行方對于制片方的票房承諾,對于優質影片,發行方進行早期的市場預估,制定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價格。即使實際票房沒有達到保底票房數字,發行方還是要按這個數字分賬給制片方,如果超出,那分賬比例會對發行方更有利。
5億保底《心花路放》最終票房收11.69億,2億保底《大圣歸來》最終票房收9.56億元,20億保底《美人魚》最終收33.89億……在這些成功案例的助推之下,無形之中抬高了制作方對發行方的議價權,發行價碼節節攀升,市場中動輒出現“10億”保底的電影。
發行成本和風險過高,發行方為完成任務要么增選宣發成本,主演導演全國路演,要么以“刷單”來保平安。
而今年暑期檔中,除《盜墓筆記》完成10億保底發行任務,其余所有影片均為達到保底發行標準。在暑期檔教訓之下,國慶檔所有影片均未對外表示“保底發行”,即便是互聯網售票平臺微影參與發行《王牌逗王牌》與《爵跡》,淘票票參與聯合發行《湄公河行動》與《你從我的世界路過》,也只是純發行合作,并未有保底發行協議。
“保底發行”停止,被上影廠任仲倫認為是“市場擠出了泡沫”,市場回歸正常自然不能以“虛火”數據對比。
中國電影市場拐點真的已現嗎?
這一周的市場悲觀情緒多指向未來中國電影市場走向,不少聲音認為不僅今年的600億大關難過,未來中國電影將不復往日榮光,更有甚者認為正是“爛片”加速了市場下行。但鐵哥卻對未來中國電影市場抱以樂觀態度,認為擠出以上三大泡沫之后,中國電影市場會步入正常發展軌道,中國電影的基本面基本仍是好的。
在豆瓣上,去年9分及以上的影片為12部,今年則只有4部,而8—9分的影片去年有23部,今年則是45部。這意味著雖然今年優質影片較去年有大幅減少,但中堅力量仍然十分強大,這也是今年國慶雖然未出十億票房影片,但仍有《湄公河行動》的高口碑的票房出現的主要原因。
而擠出泡沫之后,無形之中加大了電影行業的準入門檻。以往組織明星、追逐熱點的港片式的“飛紙仔”快速產出,又以大咖來獲得發行方的高額保底發行,借此攫取豐厚利潤,這樣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王晶的《王牌逗王牌》雖有黃曉明和劉德華兩位大咖加入,但票房也僅過兩億。
經此之后,電影人唯有安心創作,才有可能獲得與付出所匹配回報。而目前市場上的電影公司多達2000余家,每月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備案的項目多達400個左右。市場對電影市場的淘汰和凈化工作或許將持續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奇葩”影片將逐漸退出大銀幕。
鐵哥其實不太希望將電影市場的不景氣歸結于個別“爛片”,原因其實很簡單,“爛片”雖然危害極多,但中國電影卻不斷有“現象級”影片傳出,97年電影市場最低谷有了《甲方乙方》,2006年電影市場回暖有了《瘋狂的石頭》,2010年市場快速增長有了《讓子彈飛》,一片質疑聲中有了《湄公河行動》。經過將近20年的市場化運營,中國電影在人才培養和制造技術方面均有了質的飛躍,我們不如將“爛片”視為市場變革的正常產物。
相比于“爛片”,以上三大泡沫才是中國電影市場最大的敵人。
【來源:虎嗅網 作者:科技說】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