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兩周年,透視阿里的變與不變專欄
兩年以前的9月19日,馬云乘著中概股上市熱潮,帶領阿里在紐交所敲鐘上市。彼時,幾乎無人能夠預料到,未來兩年間,阿里股價會歷經過山車一般的飆升、下跌和反彈,最高點超過120美元,最低點低于58美元,而在今年9月19日,市值超過2300億美元。與此同時,阿里控股的螞蟻金服估值達600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大獨角獸,僅次于優步的620億美金。
有人開玩笑說,阿里和騰訊之間相差一個百度的身位,其他所有互聯網公司與阿里,都隔著超過幾乎2000億美元的距離。坦率來說,這種觀點只是從市值這個單一的角度來看問題。股價沉沉浮浮,這種計算意義不大。不過,短短兩三年間,阿里無論是公司市值、業務格局還是企業形象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20日凌晨,馬云遠在紐約,他在微博感慨,這兩年“經歷了很多該發生的和不該發生的事情”,一直“在信任和誤解中掙扎”。這幾天來恰逢阿里月餅事件,這一場似乎“不該發生的風波”讓阿里外界爭議,但這其中也恰恰體現出了阿里價值觀層面的一些特殊作用。
從“小超市”到“大商圈”
阿里上市前和上市后,在業務這個維度的變化,可以用“小超市”到“大商圈”這樣概念來概括。
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過去的阿里是一個超市,它讓品牌、讓商家進駐其中,它為了經營方便,印了不少自家的購物券,發展了不少會員,還買了幾個倉庫。而今天的阿里,它更像是一個商圈甚至是商業城市。你不僅能夠在其中購物,還能吃喝玩樂、看電影、看書,完成你想做的任何事情。
現在回過頭去看2013年《第一財經》發布的一則報道,很容易感受到三年前還未上市的阿里和今天的阿里有著很大的區別。當時那份報道寫到:
(阿里)沒有短期內上市的決定……阿里巴巴在2013年的估值至少達660億美元。阿里未來會呈現三大高價值平臺。一個是包括天貓、淘寶、阿里B2B在內的阿里集團,一個是阿里金融,還有一個是被稱為“地網”的阿里物流開放平臺計劃。
這份報道在一日千里的互聯網行業很容易感受到年代感。且不談一年后阿里遍赴美上市,這份報道可以看到可以更多的看到,當時外界對于阿里的認知更多局限在電商這個層面上。雖然阿里的業務繁多,但給人的印象更像是個“賣貨的小二”,這種形象終究單一且扁平,甚至會帶有某種“市儈”的氣息。
這種認識一方面是外界的認知誤區,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也是阿里當時的業務格局所限。當時螞蟻金服尚未成立,云計算業務也蹣跚起步,大文娛板塊更是不見蹤跡,阿里的力量和邊界只能讓人看到它浮出水面的那個部分,它沉在水底且正在醞釀的信息外界幾乎毫無認知。
如果嚴格去看,支付和物流歸根到底終極只是電商的周邊,當時外界說的“三大高價值平臺”其實只能算是一個半業務(電商+半個金融)。因為在今年8月阿里公布的2017財年第一季度財報之中,菜鳥物流體系已被納入投資業務的范圍之內。
更為重要的是,這也是阿里首次在財報之中條分縷析,按照核心電商、云計算、大文娛、創新項目這四大板塊來對自家業績展開解讀。值得注意的是,螞蟻金服并未上市且獨立運營,事實上,如果加上螞蟻金服的話,阿里主要業務應該是五大板塊。阿里在核心電商之外,其業務正在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電商到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金融、創新業務、數字娛樂以及國際擴張態勢。
業務層面的擴張正在讓阿里的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元,阿里正在把自己的觸角延展到各個領域,過去那個“賣貨的小二”正在變得面目模糊。在這個過程之中,阿里無形之中正在成為一個基礎設施,它修橋造路,讓無數商家、企業參與其中,共造生態內的繁榮,這種生態正在讓阿里成為“經濟引擎”。
從“電商企業”到“經濟引擎”
阿里上市之前,前后是一個典型的“電商企業”,阿里的今天更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引擎”。這個變化是阿里隨著自身體量不斷擴大,對外界帶來的影響。之所以說從“電商企業”到“經濟引擎”,這是一個變化,那是因為阿里的前后內涵其實是不一樣的。
在上市時,當時人們稱阿里為“電商企業”。它更像是一張交換到美國去的名片,它帶有某種民族主義的狹隘,也帶有互聯網的恐慌。它就像韓國的三星一樣,是向世界展示中國互聯網產業乃至中國經濟的標本。尤其是伴隨著赴美上市,這種形象甚至還有所加劇。這種民族主義的成分再加上對互聯網的神話、對馬云本人的偶像化,讓阿里的企業形象反而在市場之中變得備受爭議。這使得一段時間內,談互聯網必談馬云,談互聯網對實體經濟的沖擊則是必談阿里。
阿里上市前后一段時間,有關阿里對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幾乎引發過一場討論的風潮。但上市后兩年再去看,你會發現,這種聲音正在悄然消失。
尤其是在2015年,馬云和王健林同臺發言,阿里和蘇寧交叉入股,阿里的一系列舉動令不少觀察家感到迷茫,用方興東博士一篇文章中的話來說,“(阿里)反而更加往回走,與傳統領域的土豪們更加親密地廝混一起,開始分不清差異,分不出彼此高下了。”
要理解這個現象,必須要談到后面那個“經濟引擎”的含義。阿里因為構建起了自己的商業生態,觸角遍及各個領域,阿里的體量越來越大,業務越來越廣,它不可避免的會和傳統產業逐漸發生漸趨深入的關系,和傳統企業結合在一起,共同去應對互聯網轉型、產業升級等一系列問題。
馬云去年在中國綠公司年會,聽過王健林有關O2O的發言后曾經談到過這樣一番話:
有人講如虎添翼,我從來沒見過一個老虎有翅膀的,那是想象力。坦克裝上翅膀未必是飛機,坦克就是坦克,只有飛機和坦克的完全的結合,才能有未來……真正的互聯網經濟是實體經濟,加上虛擬經濟結合起來,才稱之為真正的互聯網經濟,只有這兩個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贏。
今天去看阿里的各項業務也能發現互聯網和實體經濟相結合的趨勢,無論是農村淘寶深入農村,和農村經濟有了更緊密的結合,還是YunOS和國內一系列家電廠商、汽車廠商展開更多制造業互聯網轉型的嘗試,都能發現阿里正在和國家經濟血脈綁在一起。去看今天螞蟻金服背后的一系列銀行、金融機構也會發現,其中幾乎都是國有銀行和國有資本。
這一系列的舉動更像是一個龐大的互聯網企業在歷經快速擴張之后,正在進入一片不得不走的區域——它無法逃避,也不得不擔當起應有的責任。這是體量和市場賦予它的任務。因為阿里的邊界已經達到了這一領域,作為國內最大的互聯網公司,它必須要有和地位相稱的擔當。
就如一位媒體人士所說的,成不了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真正的基礎設施,不能將自身的生態真正融入當代中國崛起的新進程……它的危機始終不會消除。
2014年上市之后,馬云在談到全球化時間表時,曾表達過相類似的觀點——阿里走了十五年,走了一個中國,中國也就搞了7%、8%的零售額度,要想搞到美國歐洲,至少還得二十年……我們98%以上的收入和營收都來自于中國。
的的確確,阿里帝國今天的格局、生態,都是圍繞國內產業經濟的升級而展開的,從某種角度去看,它就像是實體經濟的引擎,推動產業和經濟的前行,也真正達到了一個“經濟引擎”真正應有的姿態,它正在成為各個領域的推動者。
不變的是阿里的價值觀
阿里“經濟引擎”的姿態其實更是一種價值觀層面的取向。企業的價值觀決定了一家企業的格局,而價值觀層面的格局很大程度上會決定一家企業的業務方向究竟走向何處。
這種價值觀和上市前后的阿里密切相關。任何企業在上市之后都會面臨著市值管理和長遠發展的問題。管理市值是對投資人負責,長遠發展則是對自己負責。但市值管理容易引發職業經理人的短時,讓職業經理人在短期內做出利于業績而不利于公司長遠發展的舉措,而價值觀恰恰是平衡市值管理和長遠發展的基石。
這些天來,恰逢阿里的月餅事件引發了爭議。幾個安全部門的程序員因為寫了一個搶月餅的腳本最終因為“違背公司價值觀”被開除。有人說這是小節,阿里有些大驚小怪,捍衛價值觀過頭。但也有人說,技術不能成為雙重標準的理由。
這其實是一件“非典型”的事件,或許是馬云在微博上所說的“不該發生的事情”,它的出現有著很強的偶然性,也讓阿里陷入外界誤解。其實BAT中的其它兩家的價值觀都曾引發過爭議。但是不同的是,其它兩家的爭議更多在于價值觀的“下限”,而阿里引發爭議的原因是,價值觀的標準似乎定的“太高”。
這次事件無意做出過多評價,因為見仁見智,這件事情偶然之中有其必然。但這次事件恰恰能看到阿里在價值觀層面的一些個性鮮明的色彩。眾所周知的是,阿里崇尚武俠文化,每個員工都取有花名。花名飽含俠情,它最早來自武俠小說的正面人物,散發的是浩然正氣,代表了阿里人的俠義精神和浪漫主義色彩。
這種俠義和浪漫主義色彩在公司的經營管理過程之中,有時會因為棱角而產生爭議,而更多時候會成為價值觀和經營方向的穩定器。它會成為創始團隊、職業經理人、底層員工之間的潤滑油,讓阿里這艘航母能在大風浪中保持穩定。所以馬云會在那條微博的末尾感慨——因為信任,還會不斷折騰自己。
所以阿里股價在跌至60美元之下時,外界看不到太多的悲悲切切或是惶惶不可終日,這換做其他企業,股價腰斬必然會帶來大量的內憂外患。而這種向心力也會支撐阿里完成反彈,在今天超越Facebook,成為亞洲最大的互聯網公司,在美國上市互聯網公司中僅次于谷歌。
兩年間,阿里的變與不變幾乎都是企業、高層價值觀主導的,在走過上市后的一段質疑期和低迷期后,走上擴張之路的阿里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顯得更具領袖氣質。
砍柴網作者:深幾度,微信號:852405518,微信公眾號“深幾度”,轉載請保留版權內容。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