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500強紛紛登場,企業采購版圖大局已定?專欄
京東企業購誕生以來,背后的企業采購市場一度成為行業關注焦點。這個擁有萬億規模的新藍海,在京東企業購誕生后,競爭突然就激烈起來。
今年4月,企業購品牌形象正式上線,已經推出許久的“智慧云”采購平臺從之前的大客戶部正式更名“京東企業購”。今年8月,京東企業購在“智慧云”基礎上又推出“翼采平臺”,實現與企業ERP系統的無縫對接。上線不久,世界500強企業之一的ABB就簽約京東企業購,享受京東“翼采平臺”的企業采購服務。
近日,京東“翼采平臺”再次迎來數位世界500強企業客戶。這不禁令人業界疑惑,企業采購朝向電商化發展的今天,為何百強企業都會選擇京東企業購?
“翼采平臺”完善京東企業購最后一環
京東企業購原有的“智慧云”三款采購產品,基于集團型、大型、中小微等不同規模企業,應對相應采購場景。不過傳統企業采購存在局限性,外企也不能例外。
外企在國內的企業采購行為大多依靠ERP實現,但通過ERP系統組織采購,往往只是實現了局部的采購信息化,在供應商管理、選品、下單、售后服務等方面,無法形成真正的“線上閉環”。
因此,在企業采購電商化的背景下,傳統的采購行為已經很難滿足企業采購的諸多要求。
“翼采平臺”正是京東企業購解決外企采購需求的一款產品。翼采平臺針對外企使用ERP系統的實際采購場景,將自身與企業采購的審批流、物料匹配、費用分類等實現強關聯。同時,利用punchout-catalog技術將企業采購頁面嵌入到客戶的ERP系統中。
對于企業來說,“翼采平臺”既實現了“京東供應鏈服務”+“企業信息流”的完美融合,又能滿足企業實際采購人“全京東化”的采購體驗,打造出新的企業采購模式。
外企為何青睞京東企業購?
簡單來說,與之前的“智慧云”一脈相承,“翼采平臺”是面向外企ERP采購場景推出的一個針對性很強的平臺。而之所以在上線一個月后就贏得眾多百強外企青睞,筆者認為原因在于“翼采平臺”真正解決了外企的采購難問題。
外企采購難并不是難在“買什么”,而是難在“怎么買”。企業采購電商化的意義在于簡化企業采購環節,提升采購效率,同時降低采購成本。而在這三點基本要素之外,企業采購還要考慮場景問題。大中型、小微企業、國企、外企等不同種類企業在采購時各有各的問題。
以外企為例,外企里面大多數是用SAP,原來的采購都是通過ERP下單,生成正常的PO定單。其中涉及提出需求、合并需求、關聯訂單、錄入訂單等多項環節,在很多環節中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工成本。并且,這還不算企業采購初期必需的供應商挑選過程。
針對這些問題,“翼采平臺”其實就做到了一點,就是將自身完全嵌入到企業ERP系統中,并且企業也無需再去對接多個供應商和外部系統,全部采購工作都可以在自家ERP系統中完成。這就是所謂的實現ERP對接,把很多采購模式通過ERP方式進行實現,自動轉化為京東內部定單。
京東企業購再添助推劑
看上去很簡單,但實際上這里面要涉及大量的技術工作。京東為“翼采平臺”提供的平臺支持也是企業采購青睞京東企業購的重要原因之一。
據筆者了解,想要做好“翼采平臺”,京東需要將海量商品、供應鏈、金融服務、企業級服務等全部包裝成標準化服務,這樣才能夠真正提升效率。此外,中國目前有40萬家外企,使用的ERP系統也不盡相同,京東必須利用技術把不同類型ERP的廠商所有機制打通,才能確保每家企業服務體驗一致、高效。
在技術之外,有了京東物流和品質的先天口碑,京東企業購其實也在不斷拓展平臺實力和提升服務質量,以滿足外企采購需求。
比如“翼采平臺”商品全部都是京東自營,這就意味著企業采購不必要尋找多家供應商,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精力成本,而且也能縮短發票和結算流程。
同時,針對企業采購中必備的金融環節,京東也推出了京東金采產品,相當于京東白條企業版。據介紹,京東金采完全按照互聯網金融方式運作,在發放的管理方面,各種算法方面都完全實現系統的自動閉環。
所以,最終“翼采平臺”吃下的是整個外企采購市場,與“智慧云”三大采購平臺協同作戰。它背后是整個京東企業購對企業采購市場的野心,不過雖然京東企業購走在了行業前面,但像蘇寧等擁有不俗實力的競爭對手也開始進行企業采購電商化,未來京東企業購如何保證競爭力和領先地位,還有待考驗。
科技說說,說說科技。由資深媒體人、前和訊網、21世紀網科技頻道主編劉勇創辦。專欄平臺閱讀量超過5000萬。文章轉載及商務合作,請添加作者微信:liuyong-hexun。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