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為特教老師賦能,技術推動公益從“幫扶”走向“自我實現”專欄
互聯網不僅讓人們的生活更便利、更智慧,也讓技術在化解社會性難題上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技術+公益”正成為一股創新的力量,從根本上改變了公益的模式。9月10日教師節即將來臨前,百度沒有表面上俗套地跟風為教師點贊,卻將注意力鎖定在了“技術改造公益”探索上,幫助殘疾兒童教師這一群體,運用語音圖像識別、大數據、深度學習等技術能力,籌建社會化課程,為特教老師“賦能”。這讓科技技術力量在公益領域有了全新的角色和價值。
面向特教人群的“內外兼修”
眾所周知,互聯網帶來的最大改變之一,就是讓社會變得更平等,用技術力量消除信息、服務的不對稱,賦予每一個人同樣的權利。這種能力不僅在商業層面表現更淋漓盡致,同樣在公益等社會性難題上也適用。而往往,越是弱者,越是容易被忽視的群體和領域,技術力量注入所帶來的社會價值也越大。2016年教師節期間,百度公司和百度公益基金會選擇特教老師群體,聯合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及在特殊教育領域具有優勢的北京師范大學,共同發起了跨平臺大型公益活動“孤星灣計劃——百度特教老師捐課時行動”,從技術提升專業能力和社會化傳播兩個維度上入手,實現了面向特教人群的“內外兼修”。
“內”,是指用技術來提升特教老師的專業能力。當前特教老師群體現狀并不理想,相對普通老師,特教老師對專門技能的要求更高,但在從業特教老師群體中,具備專業能力的占比相當少,一大部分屬于普通教師專業,不具備特殊兒童生理、病理、心理、行為、交流語言、以及知識教學和康復訓練等等專業知識。而且已有的課時普遍存在與特殊兒童需求脫鉤的現象,很難滿足特殊兒童的教育需求。就此,“孤星灣計劃——百度特教老師捐課時行動”引入了百度大腦、大數據、百度醫療、百度教育等深度學習的技術力量,從源頭上“再造”了特教老師的專業課程。
具體來講,百度依據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提供的殘疾兒童樣本,運用百度大數據、人工智能和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對特殊兒童進行計算分析并比對出人群畫像;數據分析還將用在百度醫療開放平臺上,引入醫療專家,為家長提供對孩子的早期預判,為兒童康復提供第一手資料;這讓百度在提升特教老師專業能力上有了豐富、多樣化的數據源,就此,百度聯合北師大組建專家組,為特教老師定制兒科醫學、心理評估、言語與語言病理學、學習與行為支持等課程,和更具針對性的精細運動、感覺統合、自理能力、社交技巧的作業治療,以及大運動發育遲緩治療、平衡和行走訓練的物理訓練更具實踐、普及和推廣意義。
“外”則是指利用互聯網社會化傳播的外部推動因素,讓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進來,以話題性來激發全社會的關注。對很多人來說,特教老師職業相對陌生,且存在誤解,甚至有人片面地認為特教老師像是“保姆”或公益使者,聯想不到專業的教學和訓練技能,更想象不到科技含量和趣味感十足的教具、別開生面的課堂場景。而且目前,特教師資力量在中國存在極大的缺口。數據顯示,中國有特教老師5.03萬,但聾啞腦癱等在校特殊學生群體為41萬。按國家所設定的目標,特教老師與孩子的科學比例為1:3,但現狀則不足1:8。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到特教老師的真實狀況,培養更多特教老師,百度在互聯網推廣的三個層面引爆,讓“孤星灣計劃”真正成為了一場社會化的運動。
在教師節當天,百度首頁Logo變身為動圖創意造型,點擊即可進入“孤星灣計劃——百度特教老師捐課時行動”特教老師專題,喚起網友對特教老師的關注、尊重和支持,又能為特教老師貢獻課時,推薦優秀特教老師進入北師大這樣的最高學府。而且百度就“孤星灣計劃”也制定了立體化的推廣計劃。首先,百度借助了海清、李小璐、李治廷等明星的傳播放大效應,激活明星粉絲,在微博平臺上調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捐助,呼吁為特教老師籌集課時;其次,百度嫁接跨平臺的微博、微信、搜索等資源,專門設計了趣味性互動H5,大大降低了用戶參與門檻,讓用戶可以一邊感受,一邊捐助,讓公益觸手可及;最后一點的引爆力更強勁,百度拿出了強勢的推廣資源,包括50億次的搜索結果頁推廣資源,50億次的搜索首頁曝光,以及手機百度1億日活用戶的推波助瀾。可以說,三層推廣體系的逐級展開,充分放大了“孤星灣計劃”的影響力,迅速在社會中擴散開來。
這種“內外兼修”的創新實踐,可以說是重新定義了公益,深刻改變了公益的內涵與外延。
技術對公益的賦能與再造
近年來,互聯網、科技技術與公益的結合日益緊密,但大都單一地停留在公益傳播、擴散的層面,只能博得更多社會力量的關注,但卻無法從根本上提升弱勢人群自身的內在能力,讓他們具備自我修煉的“內功”。不過,慶幸的是,技術對特殊人群的賦能已經進入了探索期,并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成功例子。這也意味著,技術力量在公益領域的注入,正從淺層的“擴音器”向縱深的“造血管”過渡。“孤星灣計劃”恰恰推動了“技術驅動”的公益新時代的到來。
面向特教領域,北師大通過對接兒童數據樣本,與大數據、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等技術力量嫁接,實現特教老師教育和培訓模式的升華,用技術力量重新定制了更有針對性、更個性化的特教專業課程。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之前,百度推出了尋人公益平臺,利用了人臉識別技術,調動社會人員的參與,發現被拐兒童,可隨時隨地拍照后上傳,與線上丟失兒童數據庫進行精準比對,幫助流浪兒童的親人找到孩子。在以往人臉識別等技術不成熟時,尋找失蹤孩子幾乎是大海撈針的事,很難實現,如今技術的進步,讓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與此同時,人臉識別等技術的進步也有助于降低兒童被拐的幾率,對犯罪分子起到了震懾的效果。
再有,盲人無法感知真實的世界,帶來了行動不便、與社會隔絕等潛在問題。百度發明的“Dulight小明”,深刻地改變了這一現實,讓盲人有了專屬的生活助理。依托于圖像識別、人臉識別及語音交互等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戴在耳上的拍照裝置或手機APP拍攝,幫助盲人了解身邊環境,進行物品、人臉識別,大幅提升了盲人的生活能力。
毫無疑問,“技術+公益”還會有更多可能。技術力量的融入,為公益服務或組織的運作效率大幅提升,為公益事業提供了多樣化的創新空間。而相比公益普遍存在的治標不治本現象,技術也突破了“喇叭”、“輸血”關口,賦予了公益活動“造血”能力。從上面的例子不難看出,百度利用科技、技術手段探索解決社會化難題方面,已經找到了有效的解決辦法。行業里也不乏其他推動IT技術與公益跨界合作的舉措,創造了高效和可持續的社會問題解決方案。這意味著技術力量正從公益的表層過渡到更深層次,通過兩者的“深度融合”,有望在更廣泛的意義上釋放出公益勢能。
技術公益不只是幫扶,更是通往自我實現的橋梁
確實,不管是人工智能、用戶畫像,還是交互體驗上的AR、VR等創新技術的引入,為公益創造了更大的發揮空間。但這還不是關鍵所在,從公益的表現形式來看,幫扶僅僅是最淺層次的需求,來自社會的關心與呵護雖然“暖心”,但卻不能讓他們在精神層面上得到更多的成就感與滿足感。科技如何讓越來越多的弱勢人群擺脫“逆境”,靠技術“輔助”來實現人生的逆轉,這或許才是公益的最高境界。
放在弱勢人群身上,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同樣是適用的。按照這一理論,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需求。對正常人來說,通過拼搏、奮斗,到達“尊重與自我實現”的最高層的難度并不大。但對弱勢人群來說,幾乎還在生存、安全等淺層需求上止步不前。不過,“公益+技術”時代的到來,正打破這一魔咒,讓弱勢人群進入到“尊重與自我實現”層次成為了可能。
而技術能實現這一點,也并不奇怪。通常來說,盲、聾、語言及行為障礙等人群所占的比例較高,大多屬于肢體、感官上的“缺失”。但隨著語音、圖像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變得越來越成熟,以及智能可穿戴設備更輕巧化、更接近自然交互方式,使得技術與硬件作為感官延伸的趨勢很明顯,這大大彌補了弱勢人群所存在的“缺陷”,讓他們像正常人一樣,可以追求夢想和實現自我價值。
百度將AR技術應用在兒童教育領域;用人工智能為盲人設計生活助理;將語音圖像識別、大數據、深度學習能力用在特教老師技能提升上,這些創新技術在公益領域的落地,為弱勢人群開辟了全新的天地。為她們搭建了一個梯子,沿著這個梯子,不僅能夠實現生理和安全需求,更有可能走向尊重和自我實現的彼岸。
雖然一直以來,我們都熱衷于講新商業解放運動,感嘆互聯網科技讓各行各業掙脫了枷鎖,變得更加智能化、社會化、共享化。但放在公益及長期困擾發展的社會性難題上,這種“解綁”效應可能會更為明顯。因為技術的公益、社會應用本身起點低,基礎差,所以更加有著巨大的提升空間。
顯而易見,就像如今互聯網技術給商業、經濟所帶來的顛覆和改變一樣,其也正在創造一個更加公平、公正、平等的環境,從而使得公益行動可以進入更高階的層面,最終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以技術為突破口,為弱勢人群“松綁”,幫助他們放飛夢想,百度在推進新商業文明到來的同時,也在開啟一個全新的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新時代。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