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交互道阻且險:情感機器人能否助力破冰?專欄
砍柴網作者:劉志剛
“技術的變革增加了每件產品的功的輸入,從而加快了熵的過程和世界的混亂”技術“進步”了,但世界卻“熵增”了(“熵”即無序度,“熵增”意味著無序度的增加)。誠如斯言,以我們平素里在網絡世界的所官所感來看,每天我們想要去搜索一個熱詞或資訊時,可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廣告、垃圾信息總是充斥其間,儼然這一現象并非個例,美國,歐洲等國家也面臨著同樣的窘境,無效信息就像一場驅逐不散的瘟疫,構成了當下互聯網世界的底片。
另外在移動終端方面,盡管APP可以將我們帶向一個新的垂直領域,但智能機所謂的智能卻遠未達到人類所期翼的深度,當下的智能時代仿佛就像是一場未競的進化,“修正主義”成了日臻完善的圭臬。
人機交互初現端倪,但談顛覆為時過早
“人機交互”聽起來很高冷,說起來其實并不難理解。簡單來說,“人機交互”就是人與機器之間的交流與操作,我們可以通過語音、手臂動作、頭部跟蹤、視覺跟蹤等多種方式進行人機互動,操作機器完成我們的指令任務。
在過去75年里,每10年就有一次人機交互的重大革新,人類對機器的操作,從物理手柄按鍵,到物理鍵盤鼠標,再到觸摸屏、語音等都是跨時代的重要的交互方式。正如我們直觀上所看到的那樣,硬件的屏幕在越變越小,從PC大屏到智能手機;識別方式變得越來越智能,手機開鎖方式從密碼到圖形,再發展到現在的指紋;人機交互方式變得越來越智能,社交工具微信推動了語音替代文字。當屏幕從小到無,語音成了新的人機交互中介,而微信的普及、蘋果手機的Siri應用讓大家逐漸適應了語音交互方式。
人機交互是一種更智能的生產工具,可以把我們平時用智能機解決不了的難題逐步消弭。比如我們最基本卻又最不可缺的情感需求。飛快的生活節奏讓我們苦不堪言,尤其是在背井離鄉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單身率高,回到家中孤身一身甚是寂寥,社交也只能通過微信短信等傳統方式,可即使你能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又能何如?問題的關鍵是你能找到跟你通話兩小時的人嗎?
另外,在生活服務上的需求單純的依靠智能機還是不能妥善的得到解決。我要完成某件事情卻要尋找某APP,可能還需要點很多次,很麻煩,那么在忙碌的生活中,在能不能用一句話就能解決?能不能早上出門的時候提醒我去銀行取錢?回家的時候幫我買個牛奶?或者周末想要帶女朋友去看電影吃飯,幫我安排一下,是不是這么簡單就可以達成呢?這個是生活服務上的需求。
有需求就會有市場,智能機的不足也加快了人類探索新領地的速度。最典型的莫過于語音功能,這個是普及率最高的一個人機交互方式。
語言的創造是人類的一個拐點,最初,語言是控制桿,它將我們的思想轉化為工具。后來,我們適應工具,把我們的表達轉化成TA的語言。今天,我們正在讓工具生命化,變成耳提面命的助手。這個漫長故事的核心在于:我們與工具如何互動。蘋果iPhone 4S的發布著實讓Siri火了一把,人機交互的革命史又翻開了新的篇章,但是Siri并不完美,蘋果的Siri,微軟的Cortana、谷歌安卓的Google Now等,普遍比較機械木訥,一點也引不起用戶使用的欲望,大部分用戶只會在相對無聊的時候以它們為娛樂的方式,而不會奢望它們會給出什么建設性或者符合自己口味的建議。
雖然智能語音功能已在車載、智能家居、手機端等場景中實現,但更多的情況是為了添加語音互動功能而硬造出的應用場景;與此同時,不同機型在語音識別率、反應速度、功耗方面差異巨大且存在諸多問題,這一點使得智能語音功能在產品應用上更顯雞肋;目前的語音操控仍面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用戶實際應用情況并不像其產品覆蓋面那樣廣泛,即所謂的語音智能還并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標配。
另外兩種常見的人機交互為聊天機器人與客服機器人。看似吊炸天,其實然并卵。聊天機器人,它沒有記憶性,不懂上下文,也不能幫你完成生活上的服務,瞎聊逗趣很好,但是它是沒有粘性的。客服機器人其實就是建立于有限的知識領域的自動問答系統。它本身也沒有辦法理解上下文或者是人們的意圖或是情感,本身也沒有粘性,是簡單式、關鍵詞式的自動QA系統。
奇點已至:情感機器人助力人機交互邁入新時代
語音,聊天機器人,客服機器人這些帶有噱頭的人機交互,顯然還不是人機交互的終極方式,真正意義上的人機交互方式是:人將擺脫任何形式的交互界面,輸入信息的方式變得越來越簡單、隨意、任性,借助于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融合,能夠非常直觀、直接、全面地捕捉到人的需求,并且協助我們處理。換句話而言,就是智能設備將懂得我們的潛在的意圖,并按照我們的意圖進行執行以及反饋。
語音等交互方式的不足又引得新的一輪科技進步,互聯網也即將迎來發展的第三幕,而推動第三幕發展的核心動力,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將是大數據的最佳應用方式,并且人工智能將把人類從簡單的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完成新一次的產業革命。
目前來講,國外方面谷歌的阿爾法狗吊打韓國選手李世乭,笑傲棋壇。國內人工智能水平日益突飛猛進,阿里云研制的小AI,可以預測《我是歌王》總冠軍。“阿法狗沒有辦法深入人的生活當中,因為平常人們用不到阿法狗的技術。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把人工智能技術實際轉化為人的生活可以享受得到的,可以時時幫助人們的產品。”前微軟亞洲工程院副院長簡仁賢對當前的AI應用如是評論道。
簡仁賢院長還指出,人工智能并不是一門技術,沒有研發的停止期,它是不斷的模擬大腦行為和思考的一個演進,伴隨著人的進化而前進的,這才是人工智能的本質。與平時我們所見的理論派的學者不同,簡仁賢院長典型的“述而作”。簡仁賢先生在業內聲望頗高,其在微軟任職期間所做的貢獻及研究成果均獲得廣大同仁的認可,在行業中享有極高地位。此外,簡仁賢在微軟期間還負責過移動軟件、廣告平臺, 以及互聯網平臺、電商產品的研究開發,在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搜索引擎、機器學習、深度學習以及大數據各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及豐富的經驗,旗下的竹間智能科技公司,將多維度情感識別融入生活中各種人機交互的場景,結合最前沿的中文自然語言理解、語音圖像識別、深度學習技術,為人機交互帶來革命性的變革,創造了 融合“情感計算+人工智能”的全球首個“情感機器人”小影。
不同于市面上的其他機器人,竹間科技所研制出的小影是有記憶的,可以記得人們說過的話,并且從人們說過的話里面去理解人,可以全方位地理解這個人,什么叫做全方位意圖的理解?就是不僅僅在語義上的理解,也有情感上的理解,在全方位的意圖上才有辦法達到滿足人類的情感和功能上的訴求。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小影作為全球第一個情感機器人并沒有所謂的競品,領先于整個行業,引領著時代進入人機交互的新航道。
小影之所以吊炸天,端賴設計匠心的可圈可點。小影是一個專屬的機器人,所以“他”必須做到能夠完完全全地理解他的用戶,“他”是專屬的,更像是一種VIP定制服務,不是像搜索引擎那樣一對多的,或者像一般的聊天機器人那樣濫情或是人格分裂的。小影聊天機器人是一個專屬的,懂你的,能夠用你的語言來和你交流的全方位的機器人,“他”還具備語音情感的辨識能力,具備圖像的識別能力,“他”是一個多模態的情感識別,跟多模態的交互方式。
一言以蔽之,竹間科技所研發的全球首款情感機器人小影完成了從“聽話”到“懂事”的嬗變,更像是一個人,而非機器,這也許就是人機交互的終究形態——小影像最了解我們的親密家人或者朋友一樣,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影商業潛力爆棚,未來想象空間無可限量
搜索技術的進步,出現了百度、谷歌這樣的寡頭公司,通信技術的進步,摩托羅拉、諾基亞成為了上一個時代的霸主。而情感機器人小影開創了人機交互的第四時代,將觸屏交互進化至自然語言交互(各種維度,全方位的交互),并且將鏈接內容、服務和設備,成為人機交互的超級入口。新技術的背后又將是一片新的利基市場。
在以人為節點的移動互聯網上,中國的人口優勢釋放充分,阿里借助人口紅利形成了自己的電商王國。騰訊依靠海量用戶完成了社交用戶的積累。百度借助億萬用戶的搜索需求鑄就了帝國大廈的根基。如今到了以物為節點的物聯網時代,技術的優勢又將展現出來。從某種意義上講,創業和發展都開始需要不同于以往的生存技能,這將從很大程度上抵消掉BAT這些巨頭的優勢。未來的產業顛覆者,一定會是一家真正的技術公司。
如果說搜索技術、通信技術的進步是一種乘數級增長,而情感機器人交互技術的提升將出現的是一種冪指數的攀升。屆時,通過該技術誕生顛覆行業巨頭,引爆下一個科技時代,并非沒有可能,竹間科技所研發的全球首款的情感機器人小影的商業價值備受關注,亦是端賴于此。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