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行業“緊箍咒”縮緊:細數明星“資本化”背后的亂象水煮娛
電視劇《如懿傳》宣傳劇照,圖片來自官方微博
8月26日,央視新聞頻道播出“天價片酬”專題新聞,就國內演員高片酬的事情做了報道和點名周迅霍建華拍《如懿傳》拿走1.5億元片酬。同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在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公示了一則通報,表示將出手遏制“天價片酬”和明星炫富等問題。
隨著今年暑期檔的慘淡收市,整個影視行業的背后的市場亂象似乎更加明顯。而明星是整個行業中比較受到矚目的部分,因此明星“天價片酬”的問題也被推眾目睽睽之下成為被攻擊的對象,但其實明星高片酬并非影視市場混亂的因,而是果。
網傳的一份天價片酬單上,動輒上億的報價足以讓制作方望而卻步,因演員的片酬居高不下導致制片方只能在其他制作經費上勒緊褲帶,導致廣電也出手“調控”明星片酬。
廣電總局頻頻出手,影視行業“緊箍咒”縮緊
早在今年7月20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網上公開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意見》后就一直動作頻頻。
中國文娛產業近年來發展很快,隨著發展廣電總局的政策也一直步步跟隨,“限娛令”、近期的“限韓令”等,每一個政策都對整個行業產生不小的影響。“限韓令”還未明確實行,一批中韓合作項目就被無限期暫停,大批項目流產。
《爸爸去哪兒》系列曾是湖南衛視的王牌節目,也是內地真人秀節目引進版權的開山之作,帶火了童星真人秀。而今年3月初,廣電總局下文明確了幾點原則,即嚴格控制未成年人參與真人秀節目數量,不得借真人秀節目炒作、包裝明星子女;親子節目撤出晚間檔等。此舉可謂是對所有衛視即有的真人秀節目都有強大影響。
8月26日通報限制“明星天價報酬”引發討論后,近日,廣電總局又發布一則通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社會類、娛樂類新聞節目管理的通知》,通知稱堅決防止追捧明星網絡紅人,炒作情感糾紛。
影視行業里一直以來影視作品投上懸掛的廣電總局的大剪刀就飽受爭議。而這一段時間以來,廣電總局動作頻頻,政策步步縮緊,甚至細化到限制明星片酬、私人情感等部分,不得不讓讓整個影視行業感到窒息。
對于“天價片酬”等問題,李連杰等一線明星認為片酬高,是市場自身調節的結果。甄子丹回答的比較直接“市場在增加,明星整體的薪水也應該提升,不然,這個市場就很不公道。”
李連杰也有相似看法“電影工業的結構變化很多點要調整的,不能光盯著一個環節去探討,那對整個行業沒太大幫助,電影賣幾十億演員拿幾億很正常的,你拿500塊要吃魚翅鮑魚加紅酒?就別吃了吧。問題一定有辦法解決,最主要不要埋怨別人,一個點上的爭吵沒意義,就像小孩斗嘴。”
市場有市場的規律,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前提下適當的進行調控或有必要,但是如果調控之手太過緊縮,勢必會影響市場的發展。
目前中國影視市場在產業化快速進程中產生種種亂象,適當的調控和監管或有必要,但是市場的總歸要靠市場自身的發展和轉變。
中國影視高速產業化進程中的市場亂象
從2001年《英雄》開啟的“中國式大片”時代,把沉悶已久的票房重新帶動起來,中國電影的市場化程度普遍提高,然而到今天我們都還沒有形成完整的一套好萊塢那樣的產業模式。
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的亮眼成績使得大量資本涌入電影市場,來自金融、房地產、電商等外部熱錢紛紛涌入。今年6月上海電影節上,有幾十家新影業公司成立,宣布新片片單數量多達200部以上。
在產業模式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大量熱錢的涌入勢必打亂市場規則,造成市場亂象,明星高價片酬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投資方一味追逐利潤,一線明星成為票房保障;片子多了,但質量卻不斷下降,“叫座不叫好”也在逐漸演變成“既不叫座也不叫好”;非專業的熱錢跟風投資,什么賺錢就拍什么,導致題材扎堆,觀眾審美疲勞選擇空間也越來越小。
雖然暑期檔的表現過于平穩,今年影視資本市場依舊火熱,藝人和導演們也越來越有商業頭腦,都希望能夠借助資本市場把自己的價值放大并提前兌現。
易凱資本創始人王冉近期撰文指出:
明星和導演成立公司或者入股影視公司,把個人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遠超過正常經紀公司分成比例)轉變為公司的收入。這部分額外的收入幾乎可以直接轉化為利潤,利潤在資本市場上又立即被市盈率倍數放大,然后賣給A股公司或投資人,在這個過程中藝人賣掉自己的全部或部分股份,獲取到了巨額收益。
“對影視公司來說,本來的成本不僅不再是成本,而是變成了收入,這一進一出,虧的轉為盈利,盈利的變成賺瘋。對這些大牌藝人或者導演來說,付出了一兩年的勞動拿回了六到十年的錢,雖然后面還會有一些綁定的義務,但那些都是未來,眼前的利益先裝進兜再說。玩兒得更生猛的,甚至可以如法炮制同時和不止一家公司合作,也從不止一個地方拿到市盈率的倍數。”
明星資本化過程中的不規范也是明星天價片酬的背后推手。
當明星的片酬占到一部作品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的時候,這部作品的其他部分,包括最重要的導演、編劇部分所占的預算被壓縮到很小,內容、后期一部影片質量的決定性部分被嚴重忽略,而最可怕的是,這樣一部明顯賺“快錢”的作品還獲得了不錯的收益。
明星“天價片酬”背后的隱憂
市場的推動和影視行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演員價格的快速上漲,本來是正常的行業規律,如果一方面價格上漲了,另一方面卻沒有公平合理的價值評估體系,價格亂象就會出現。
目前影視市場缺乏一個合理的價值評估體系,相關的法律也還不夠完善。演員價格都是由經紀人或者公司隨便報,娛樂圈演員的圈內等級分得很清楚,一線、二線或是小花旦等,同等級別的演員之間會互相參考價格,一旦有一個演員拍電影的價碼從800萬元漲到1000萬元,則同等級別的演員也會同樣水漲船高。
投資方若是想要獲得一個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或者當紅偶像,則要花添加邀請其演出。若是投資方的資金有限,在演員身上花了大部分,那么勢必在其他部分壓縮成本,最終只能草率完事,這樣出來的作品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果這部作品有貨的不錯的收益,那么勢必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不利于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在市場競爭一片紅海整體氛圍比較浮躁的時候,大部分投資方在想確保收益的情況下勢必會選擇已經被市場檢驗過的有市場號召力的演員或偶像,而龐大的市場需求和一線明星資源稀缺的對比,也是明星片酬過高的緣由之一。
一線明星資源的稀缺和成本過高,也會讓一些上游內容制作公司選擇別的出路,大膽啟用新人是大部分人的共同選擇。
政策上的限制導致市場集中在一些比較容易通過檢查的題材,從去年開始“青春片+高顏值小鮮肉”像是票房靈藥一般受到追捧,一些粉絲盲目追星帶來的經濟效益也使一些影片成了“粉絲經濟”下的產物。
而今年的暑期檔,一些青春片不再是“圈錢大戶”,可看出觀眾的選擇合口味也在變化,《封神傳奇》明星陣容龐大,口碑卻一路撲街,其慘淡收場也是“中國式大片”高歌猛進浮躁虛華的警鐘。觀眾審美水平的提高,不再一味追求一線明星的影視作品,對市場的良性發展卻有一定作用。
產業上游的浮躁氛圍也影響了產業鏈下游,門檻最低的發行行業也涌入了大量熱錢,對保底發行的濫用也導致了今年暑期檔的潰敗。
在保底發行的規則下,發行方評估一部影片的價值時對于明星這一指標的依賴程度,顯然大于劇本質量或是前后期的制作班底,在一個失衡的天秤上,明星的籌碼再次被放大,發行方只有看到大明星,才敢投入更多的營銷費用與發行資源。然而今年暑期檔一些大制作、大明星的作品遭遇失敗也證明了這一指標的不可靠性。
明星片酬過高現象背后還隱藏很多整個行業隱憂,顯然限制明星片酬不能只從表面入手。但在調控的過程中,如何根據市場規律,把握住“度”是比較關鍵的。
【作者介紹:娛樂獨角獸,文|陳楊 編輯|鄒玲】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