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子二手車被曝屢賣調表車 公里數九千變五萬觀點
一份廣東省消委會近日發布的例行通報,把國內知名二手車電商交易平臺——瓜子二手車,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這份名為《廣東省消委會2016年7月受理投訴情況分析》的報告稱,消費者孫先生通過瓜子二手車直賣網購買的二手車存在里程造假問題;而瓜子二手車未履行應盡義務,未對二手車輛信息進行全面、準確地審查把關,本身存有過錯,應切實承擔起作為第三方網絡交易平臺的法律責任。
平臺大了什么假都有了
對此,法治周末記者于8月17日聯系瓜子二手車進行采訪,其公關部門相關工作人員于8月22日回復稱,“事件正在處理中,目前不對外發表聲明,我們已經針對此次事件的具體情況提供了一系列解決方案,但買家的態度和需求一直在變化,我們會在合理的范圍內盡全力滿足他的各種要求,并等待他的回復”。
里程公里數九千變五萬
今年4月,孫先生在瓜子二手車直賣網上看中了一輛2015款北汽紳寶D50自動標準版二手車。
“網上描述該車為準新車,2015年8月上牌,里程九千多公里,標價6.6萬元,我覺得車還不錯,就預約了5月1日在瓜子廣州越秀區的區莊分公司看車,當時,檢測師指出車輛有剎車距離遠、左前減震異響等問題,但他告訴我,車只跑了9000公里,這些小問題不會影響車輛使用,我也沒多在意,就交了1000元定金和1950元中介費。”孫先生說到,交完定金后隔了幾天,他就和車主到惠州市辦理了車輛過戶手續。
法治周末記者在瓜子二手車官網注意到,消費者通過瓜子二手車購買二手車的交易流程是:先進行電話或在線預約,由瓜子二手車安排售車顧問陪同看車,再簽署三方合同(買家、賣家、瓜子二手車)支付定金、過戶。
讓孫先生沒想到的是,車輛順利的交易完成,竟是“噩夢”的開始。
“車開了沒幾天,我就發現發動機異響,油耗居高不下,1.5L排量油耗竟然達到每百公里近12個點的油耗。更為嚴重的是,有一次我在高速路上行駛時,車輛變速箱突發故障,本來110公里/每小時的行駛速度,瞬間降至60公里/每小時,險些造成后車追尾。”孫先生告訴記者,今年6月份,被接二連三出現的車輛問題嚇怕了的他,將車開至北汽紳寶4S店檢測。
誰知檢測結果更令人意想不到,維修保養記錄顯示:該車在2016年4月15日最后一次保養里程為54294公里。4S店工作人員提醒孫先生,其買車時的車輛里程表被篡改過。
那為何2015年8月才上牌的車,10個月的時間就跑了超過5萬公里?孫先生后來得知,在他購買前,此車一直作為網約車被高強度使用。
篡改里程并非難檢測
“之前我在網上,也看到過其他消費者在瓜子買到‘調表車’的投訴,但沒想到我買的這輛車,才上牌不到一年,也存在里程篡改問題。”孫先生知曉“上當”后,馬上撥打了瓜子二手車400的售后咨詢熱線,可客服明確告知他:瓜子二手車對此事不負責,他需要直接和原車主交涉。
8月18日,法治周末記者以消費者的身份致電瓜子二手車,向客服咨詢:“如果買到‘調表車’該怎么處理”?客服表示,瓜子二手車絕對不會修改車輛的里程表,而且在車被出售前,會經過259項的全能檢測,但如果賣家篡改里程表,很難檢測出來,“我們的檢測也只對表顯里程負責,但我們會積極聯系賣家配合我們的售后,向買家給出解決方案”。
對于上述客服提到的“調表難檢測”問題,獨立汽車咨詢顧問張翔告訴法治周末記者,調表改里程在二手車行業里屬于比較常見的手段,原因就在于里程數的多少決定著二手車的價位,而下調里程數的成本很低,多則一兩百元、少則幾十元就可以實現。
“至于改動里程數能否被檢測出來,答案是肯定的。一般而言,通過查看車輛輪胎、剎車皮等的磨損程度,內飾、發動機艙的清潔度,就能大概確定車輛的里程數是否經過改動;另外,通過查4S店的保養記錄,也能很迅速地知道車輛行駛里程。”張翔談道。
按照張翔的說法,檢測出二手車輛的實際里程并非難事,那為什么瓜子二手車的259項檢測會查不出來呢?
一位曾在瓜子二手車山西太原服務站點供職的、不愿具名的檢測師告訴法治周末記者:“也不是不檢查里程表,只是對于上牌不到一年的車,我們很少會核查里程表,一是因為賣家對剛上牌的車就改里程的幾率不大,二是相對于改表成本來說,檢查是否改表的成本會高一些,最準確的里程數據,能通過4S店查詢,但現在4S店的數據沒有統一開放,一輛一輛地查里程太費資源。還有些車,不是每次都在4S店保養,就更難獲得準確的里程數了。”
不適用懲罰性賠償
孫先生按照瓜子二手車客服的建議,多次聯系賣家,但賣家對他提出的退車要求并不理會,只是跟他說:“車是通過瓜子賣出去的,要退車就退給瓜子二手車。”
面對賣家和瓜子二手車“踢皮球”式的推諉,孫先生無奈地將自己的經歷向廣東省消委會投訴,并要求瓜子二手車“退一賠三”。
“省消委會接訴后,工作人員馬上與瓜子二手車取得聯系,對方表示,現在能確定原車主確實給里程表‘動了手腳’,關于這一點,公司愿意承擔相應責任,即免去當時孫先生購車的手續費、并免費給孫先生的車做一次保養(約3000元)。關于消費者投訴信中提到的發動機異響和變速箱有故障,可以雙方約定到4S店檢測,確認有問題后公司愿意承擔相應責任。至于消費者‘退一賠三’的訴求,該公司明確表示拒絕。”廣東省消委會在上述受理投訴情況分析中指出。
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經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
“瓜子二手車是提供平臺,并撮合買賣雙方達成購車協議、成功后收取中介費用的二手車中介網站,消費者和瓜子二手車是委托人和居間人的關系,本次事件中的直接責任人為賣家,瓜子二手車不應承擔懲罰性賠償的責任。而對于存在欺詐改表行為的賣家,其不屬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所稱的經營者,因為這次二手車交易時偶然性的,非經常性、持續性的行為,也不適用三倍賠償,但買家還可以依據合同法宣告買賣合同無效,并要求賣家承擔賠償責任。”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北京市匯佳律師事務所主任邱寶昌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
先行賠付形同虛設
根據合同法相關規定,居間人應當就有關訂立合同的事項向委托人如實報告,居間人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損害委托人利益的,不得要求支付報酬并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因此,消費者也可以按照合同法要求瓜子二手車承擔責任。”邱寶昌認為,瓜子二手車宣稱為消費者提供259項專業檢測,確保平臺所售二手車況安全,卻未能發現事件中車輛里程表被人為篡改的事實,也需要承擔沒有做好核實商品信息的責任,消費者可以要求瓜子二手車退還中介費,并與賣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此外,按照消法,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明知或者應知銷售者或者服務者利用其平臺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銷售者或者服務者承擔連帶責任。
廣東省消委會認為,瓜子二手車未履行應盡義務,未對二手車輛信息進行全面、準確地審查把關,本身存有過錯,故不應將責任完全推卸給二手車原車主,而應切實承擔起作為第三方網絡交易平臺的法律責任,向消費者提供先行賠償后,再向二手車原車主追償。
孫先生告訴記者,因出現調表事件后,車子重新進行了評估,價值約5萬元,與自己原來的購車款相差1.5萬元,所以孫先生要求瓜子二手車退差額并給汽車做一次大保養作為補償,但目前瓜子二手車認為主要責任在于原車主,且出事后原車主一直不愿意配合協調,尚未通過孫先生提出的解決方案,“公司對于該訴求無法滿足,但愿意配合消費者走法律途徑,聽從法院的判決”。
法治周末記者就瓜子二手車的車輛審核流程、賣家存在欺詐銷售行為如何懲罰、如何避免“調標車”銷售等問題向其詢問,對方公關部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事件正在處理中,目前不對外發表聲明”。
事實上,孫先生在買到“調表車”后維權久拖不決的遭遇,并非個例。
法治周末記者在名為“瓜子二手車維權”的微博中注意到,有關對瓜子二手車“聲明先行賠付后卻態度強硬”的吐槽比比皆是。其中,曾在315曝光的“王先生在瓜子二手車買到調表車事件”中,瓜子二手車公開向媒體表示:“正積極協助王先生通過法律途徑保障自己的權益,并將對調表車買家啟動先行賠付計劃”。但王先生在微博中稱“瓜子二手車只是給了我800元就想草草了事”。
法治周末記者注意到,8月24日,北京市工商局與天貓、京東等11家電商平臺簽署了《加強網絡交易消費者權益保護框架協議》,要求11家網絡交易平臺都要實施網購先行賠付。
“盡管除食品外尚未有法律規定第三方交易平臺的先行賠付義務,但實踐中,很多網絡服務提供商都實施了先行賠付制度,目的是出于保障消費者權益的考量。不過,先行賠付不是一句口號,只有落到實處的推廣建立,才能真正起到督促作用。”張翔指出。
來源:法治周末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