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云計算跟風紅海,中國并不缺少創新精神專欄
中國的云計算因移動互聯網的興起而蓬勃發展,并隨著智能硬件的爆發而進入快速增長期——如果沒有云計算的輔助,硬件即便能聯網也無法做到真正的智能。“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提出,促使傳統企業紛紛開始嘗試與互聯網融合并謀求轉型,產業互聯網、能源互聯網、消費互聯網等各大領域開始紛紛觸網,也推動了云計算產業的發展。
傳統行業要連接互聯網,這使得云計算成為每一個產業的產業鏈上游供給型產業。阿里云、百度云、騰訊云、三大通訊運營商云、金山云、華為云等在內的互聯網相關企業,以及IDC產業轉型成云,短短兩年云計算企業成倍增長。2012年,中國云計算企業數量在185家左右,2013年布局云計算的行政省市區已經超過了27個,2014年中國云計算企業猛增至300家以上,2015年中國云計算誕生500強。
7月中旬,互聯網周刊發布了一份2016上半年中國云計算TOP30的榜單,這份榜單中的企業除了具備足夠大的規模,也均以技術創新見長,其中阿里云、騰訊云、世紀互聯分列前三,包括UCcloud、青云、新網、西部數據等也名列其中。但相對當前云計算超過500家的規模而言,這個創新企業的比例著實太小.
云計算行業的井噴,在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也造就了產品的嚴重同質化。除了那些真正有能力做技術研發的,大批缺乏技術創新的云計算企業正在紛紛“跟風紅海”。 以至于,國內外很多人士點名批評中國云計算缺少創新精神,但事實是否如此?
同質化嚴重,云計算跟風成行業通病
云計算的跟風大概有幾點原因:首先,云計算在股市上的表現,刺激了很多企業開始布局云計算,一貫走機會主義的券商大有人在,自然不會放棄這個跟風的機會。美國Zendesk上市以后曾大漲49%,導致國內的很多券商企業紛紛涌入這個市場。以資本來布局,很多企業都是打著云計算的概念掛羊頭賣狗肉,即便后面借殼收購幾個公司,也沒有真正的云計算研發能力,多是一些傳統的IDC小廠,所做的云計算無非是照搬與復制的過期技術,這些企業沒法不同質化。
其次,受“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影響,很多企業也開始跟風布局云計算。那些早年就開始從事研發云計算的企業名正言順推出產品,但是那些沒有做過云計算突然要進入這個行業,仍舊是復制與抄襲,或者收購某個相關公司就打上了云計算的標簽。
第三,包括市場排名在前列的一些云計算產品,其實在功能等方面都是大同小異的。一方面很多企業的差異化需求不大,另一方面那些正在互聯網化的行業只是有云計算的初級需求。兩個原因,導致云計算企業不會投入太多的經歷去做研發與創新,因為存量市場還沒有做完,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產品的的同質化。同時,當前并沒有統一的云計算標準,大家都存在僥幸心理在功能差不多的情況下,只要保證服務剛好與價格更低同樣能賣,不會太多的考慮差異化競爭。
或者說,現在仍舊是云計算野蠻生長的時期,只要有更多的人進入,同質化與跟風這個通病是不可避免的。除此之外,還有重要的一點是,在云計算發展初期因為大家都追求快速的擴大規模,導致其比拼的并不是技術先進程度,而是基礎設施及運營能力。
技術創新的差異化定位,才能讓云計算獲得質的提升
在云計算的跟風已成紅海的當前,云計算企業要想跳出這個紅海,自然是要走差異化定位的創新之路。顯然,相關部門以及各大云計算企業也看到了這一點。早在2013年,英特爾中國的云計算創新中心就已經投入運行。2015年1月30日,國務院也出臺了《關于促進云計算創新發展培育信息產業新業態的意見》,目標是到2017年初步形成服務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協同推進的云計算發展格局,帶動相關產業快速發展。今年1月份,云計算機中心落戶上海,這是上海首個云計算產業基地,目的也是推動云計算產業的創新。
當然,在近幾年與計算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很多企業的創新。譬如目前國內市場份額最大的阿里云,是全球第一個擁有5K計算能力的;再如迅雷網心科技的共享經濟模式,通過硬件打造了一個共享經濟智能平臺,從而將用戶的閑置帶寬發展成為迅雷CDN“無限節點”的一部分,極大的提高了的CDN性能;還有青云的多路環形BGP骨干網、SDN/NFV 2.0技術可以大幅度提高用戶的組網能力。
在這一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BAT泛云服務梯隊還是垂直云服務梯隊,也不管是公有云還是私有云,技術創新讓其與其他云產品有了明顯的區別,這種差異化路線讓其得到了質的提升,從而超越了更多的同質化產品。因此,基于技術創新的差異化定位是廣大云計算企業應該重點思考的方向。
跳出跟風紅海,中國并不缺少創新精神
阿里云、星域CDN以及青云的從技術創新,表明中國的企業具備足夠的創新能力,這個案例也在很大程度上也給予那些說“中國只存在模式創新而缺乏技術創新”之人有力一擊。其實中國企業并不是沒有創新能力,而是因為中國市場太大,企業增長紅利以及政策紅利足以讓某些企業可以吃很多年,只有那些真正為行業著想以及要推動行業發展的企業才有可能出現創新。基本上,目前中國TOP30的云計算商家或多或少都會有獨到的創新專利,他們的創新產品即解決的了當前云計算行業的瓶頸問題,又充分的利用技術與模式大幅降低了企業的帶寬成本,可以說是中國“互聯網+”時代影響力深遠的創新之一。
創新,會讓更多的云計算企業走上差異化發展之路,從而跳出當前業內的跟風紅海。跟風是中國企業的特征,有其有利的一面,那就是不管是盲目跟風還是計劃內跟風,越多的企業涌入云計算行業越能讓這個市規模更大。但是在貢獻之后,在沒有各種資源與研發創新能力的前提下,跟風與同質化只能讓企業走下坡路了。從更多的云計算創新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其實國內的很多創新已經比美國先一步應用,就如星域CDN創造的首個云計算行業的共享經濟模式,它并沒有誕生商用領域共享經濟發源地的美國而是在中國,這表明中國并不缺少創新精神。
事實上,云計算從國外來到中國后,因為生存環境的不同早已發生變異,這些變異的基礎真是創新與改變,因為沒有改變就無法在中國落地。而在接下來的生長過程中,每一片有實力的云都存在著細微的變異,只是大家看不到或者不注意罷了。至于跟風紅海,這即是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癥狀,也是產業發展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終將會出現行業整合洗牌的結果,當然那是后話。
而話又說回來,在這跟風紅海中,企業們若不做云計算的創新與突破,也怕是很難出來了。所以,中國并不缺少創新精神,只是創新還不夠多,不是嗎?
【王吉偉,商業模式評論人,互聯網+及企業轉型研究者。關注O2O、企業轉型、新媒體、互聯網金融、智能家居、物聯網等領域。 微信公號:王吉偉 加我請注明身份】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