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憂內患,支付寶口碑引流“阿斗”難扶專欄
上線不久的支付寶9.9版本中,被重頭植入了“生活圈”,這讓大眾再次看到支付寶強弩社交的決心。和社交并行的,首頁上還出現支付寶用來打高頻服務的淘票票、游戲中心和滴滴出行。不過本次調整最大的當屬口碑,除了保留右上角“咻一咻”商家的入口之外,APP底部單獨出現一個“口碑”的按鈕。
支付寶9.9版給予了口碑引流的入口級地位,隨之而來卻是口碑的尷尬境地。
外憂內患,口碑“阿斗”難扶
“互聯網女皇”Mary Meeker發布的《2016年互聯網趨勢報告》顯示,用戶使用微信支付的月度交易次數超過50次,是支付寶的5倍。2015年度銀行業客戶滿意度測評數據顯示:89.3%的網民表示,小額網上支付會用微信支付等移動支付。
社交使用頻次高,利于用戶支付習慣的養成。支付寶雖然強調“社交是支付寶最重要的配角”,卻依然掩不住焦慮。不僅在于短期份額的威脅,更是出于“高頻取代低頻”的長期憂患。支付相對于密集溝通的社交和高頻使用的吃喝玩樂,無疑處于弱勢的位置,為了彌補低頻的短板,也在其支付場景內不斷加入高頻應用,并對口碑寄予厚望。
去年,阿里巴巴就和螞蟻金服共同為沉寂4年的口碑注資60億人民幣,重啟“口碑2.0版本”。而此次支付寶升級中,又將最好的入口給了始終不溫不火的口碑,可謂給生活服務“引擎”加足了彈藥。然而口碑作為支付寶左引擎的表現卻不如人意。
據阿里巴巴公布的第二季度財報顯示,來自口碑的投資虧損為2.45億元,由于口碑是阿里和螞蟻金服共同投資,各占股50%,這意味著口碑單季度虧損為4.9億元。一季度口碑虧損額為7.62億元,半年內口碑就燒掉了阿里12.5億人民幣。單以此推算,阿里巴巴重啟口碑以來至少一半的錢已經沒了。
然而這不是口碑燒掉阿里的第一筆錢。2005年,口碑彈盡糧絕時阿里雪中送碳200萬。2006年阿里巴巴600萬美元重金收購口碑。口碑可謂是含著金鑰匙出身,背靠大樹好乘涼。但是背靠阿里巴巴這棵大樹的口碑,卻似乎變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低頻為高頻引流的悖論
進入2016年,O2O行業跑馬圈地結束,行業開啟深度整合。此時回歸的口碑對于大部分支付寶用戶而言還是一個“新”品牌,對其能夠帶來的服務了解不多,進入并消費的比率則更少。
作為“新”品牌,口碑不得不重新靠優惠、低價吸引消費者,增加支付寶打開頻率。然而口碑長期依附于支付寶,甚至將拉新、引流的任務更多的關聯在了支付優惠上。除了優惠券、學生低價折扣等團購優惠,更多則是依靠支付寶的優惠活動。8月初,支付寶啟動了長達100天的“天天立減”互動,用戶使用支付寶在線下商家處付款,可享受隨機立減優惠,整個活動投入一個億。
對用戶而言,實際上只需在線下掃碼,并不必打開app就能享受支付優惠。對線下商戶而言,線上營銷推廣主力依然是搜索平臺的廣告、地圖位置信息推送和O2O平臺點評。遺憾的是,用戶實際上并不會選擇口碑這樣的“菜鳥”平臺搜索商家、查看信息、參考評論。這些都導致用戶打開支付寶,再打開口碑找商戶的幾率寥寥可數。
于是就出現了一個悖論:定位于高頻的口碑,卻需要仰仗“低頻”的支付寶來引流。甚至在口碑占據了支付寶最優質的流量入口后,支付寶還需要不斷流入資金來維持口碑的日常運營。
“支付即會員”的局限性
互聯網領域的場景之爭,實際上是對用戶的占領和用戶習慣的養成。支付寶這場升級之役中,本來最有可能攻下消費場景的是口碑,但重啟的一年多時間里面,耗費大量資金試圖立足卻尚未見任何成績單。這一年里口碑極力轉型去團購化,卻又掉進了對支付的重度依賴。業務模式上,口碑已無法趕上競爭對手的腳步。
想要在生活場景中占據消費者的習慣和位置,僅依賴“支付”這個消費場景的最后環節還是遠遠不夠的。中國的消費者是低價敏感性消費者,但特別在乎服務質量。商家最焦慮的問題則是:一天究竟花了多少錢,又賺了多少錢?客人的需求是否都能滿足,怎樣不會發生投訴差評?怎樣讓更多的客人知道自己的店?以上問題,單憑支付是一個都解決不了。
口碑卻不合常理地打出了“支付即會員”的手牌。去年11月,口碑餐飲生態峰會上,口碑向餐飲行業提出解決方案:主打支付即會員、精準營銷和大數據營銷。并拉來餐飲行業三巨頭海底撈、西貝莜面村和外婆家在會上高調宣稱會入股口碑網。
可以看出,口碑認為餐飲行業核心問題是營銷問題。但目前餐飲商家和企業從店面選址、菜品設計、采購、加工、點餐、排隊、營銷、結算等等環節都缺乏有效管理。餐飲行業的問題在于能耗大、工效低,供應鏈各環節跟不上。因此,商戶、消費者、口碑三者之間的關系依然是非常淺層次的,停留在O2O原始狀態。
“支付即會員”口號喊出一個月后,西貝莜面村和外婆家便對《證券日報》坦言并不愿意投資,可見“支付即會員”的解決方案并沒法長期留住商戶和消費者。
到目前為止,口碑尚滿足不了支付寶迫切需要的高頻引流需求,也給不了商戶綜合服務能力和解決方案。以目前定位,口碑忽視了O2O綜合服務能力,充其量只是個“帶營銷功能的POS機”。
支付并不是口碑的自帶基因,而是支付寶賦予它的。脫離了豐富的消費場景,口碑既不能“高頻”為支付寶、商家引流,更無法提高交易額。因此口碑如果只能局限于“營銷POS機”的角色,未來完全有可能讓位給第三方。
【潮起創始人,每篇評論在全網絡平臺覆蓋300萬人以上,微博@互聯網分析師于斌,微信個人號117821818,訂閱號『互聯網分析師于斌ityubin』】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