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訂閱號放榜亮瞎公號狗,自媒體能否迎來第二春?專欄
這年頭,自媒體美其名曰“內容創業”,起早貪黑敲的文字、拍的照片、制作的Gif圖推送出去,打開率低得令人心碎,默默關注你的粉絲一動不動,給你希望又讓你絕望,這就是“公號狗”的生活。
不斷聽說有頭部自媒體融到資,這也意味著流量的馬太效應越發明顯,小號越混越慘。另外像羅輯思維、吳曉波頻道、商務范之類的頭部自媒體早就“廣撒網”了,他們是公司化專業班子,再請個編輯搬運內容,成本也是極低,而你玩得起嗎?
自媒體平臺很多,除了公眾號以外,很多公眾號為了找流量、吸粉,還開了頭條號、1點號、搜狗號等等,UC訂閱號是自媒體平臺中的后起之秀。據報道,UC訂閱號從5月10日至6月30日運營50天內,申請自媒體超32000,入駐超5500, 10萬多篇文章中658篇文章閱讀量超100萬+。難道這又是一波新的流量紅利?伙伴們要不再去弄個UC訂閱號?
內容分發就像嗑藥,根本停不下來!
新榜曾有統計,把內容分發到搜狐、今日頭條、1點資訊、百度百家等(其中一家)自媒體平臺的原創公眾號竟高達90%。處于媒體編制之外的自媒體人終于發現了他們與記者的比較優勢:無義務對某一家媒體保持“忠誠”!再說騰訊也未給運營者提供流量分發的“平臺”,自媒體人要自尋活路,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
然而,一旦自媒體走出熟悉的運營平臺,就發現此路“后會無期”,要申請的號實在特么太多了!一會朋友說界面流量不錯,得去試試!一會看到有人看鳳凰新聞,得去注冊個鳳凰號。
在2016年自媒體平臺泡沫達到頂峰,似乎每家叫得上名頭的互聯網(媒體)都做了App,并向自媒體伸出橄欖枝。3月企鵝號開放,4月網易號、360北京時間開放,6月百度自媒體內測、新浪看點開放,7月QQ公眾號從內測轉為開放,8月南都自媒體平臺上線······隨手就能搜羅各種版本的《自媒體人必須知道30個新媒體平臺》帖子。
越來越多的內容分發渠道就像包裹糖衣的“搖頭丸”,不僅耗費運營者巨大的體力,擠壓了作者的創作時間,沒有平臺編輯做內容推薦,也沒有精準的粉絲,閱讀量低至個位甚至0。而公號狗的擔子卻越來越重!關鍵是“變現”還遙遙無期!
沒有流量,一切都是然并卵!
“流量”就是注意力,量化出來就是閱讀量、粉絲的轉評贊。自媒體作品創作出來就是為了讓人關注,沒有人關注等于不存在,森林里沒有人,大樹倒下有聲音嗎?
沒有流量的平臺應果斷拋棄,哪里有流量就應去哪里!建議不煩畫一張草圖:(1)X軸代表平臺實力:包括移動端App用戶基數,自己或周圍朋友的打開率、媒體的影響力、用戶閱讀偏好、媒體定位等因素;(2)Y軸代表與平臺之間的關系:平臺是否注意到你,是否有編輯人工做推薦;有沒有算法自動推送給興趣標簽化、圈層化的讀者群。
在資訊端,BAT仍然具絕對統領力。百度自媒體正在內測,尚沒有找到與百度百家勾兌的通路,能申請上百家號最好,在百度搜索中權重較高,不過由于沒有人推薦閱讀量很寒磣。騰訊在今年試圖用“企鵝號”打通微信公眾號、QQ公眾號、天天快報等,大大減輕了運營者的壓力,還能實現公眾號內容與騰訊新聞App同步,可謂一舉兩得。
UC訂閱號屬阿里嫡系,是目前唯一基于瀏覽器入口的自媒體平臺。去年8月,UC瀏覽器推出個性化推薦信息流產品“UC頭條”,卻熬到2016年5月10日才正式發布“UC訂閱號”。作為碩果僅存的網頁瀏覽、應用工具及App下載的“超級入口”,UC近期宣布升級為大數據新型媒體服務平臺。UC有6億季度活躍用戶,日曝光量60億+,UC訂閱號的推出,給疲憊不堪的自媒體打了一劑強心針。與百家號相比,UC訂閱號的優勢在于在移動端瀏覽器的高頻打開習慣;與公眾號的封閉粉絲圈子相比,UC訂閱號融入了機器算法興趣推薦,給自媒體分發流量,用戶可在UC頭條中訂閱,甚至無須登陸賬號。
筆者運營UC訂閱號之后發現流量可觀,以我創作的《N年以后,我才明白大學同學為什么混得比我好!》一文為例,在朋友圈各種跪求轉發,閱讀量寥寥,而在UC訂閱號閱讀量高達23029,讀者評論活躍。一開始在UC訂閱號里發文章放微信號會被平臺視為“導量”而拒發,7月份后發文章還能放微信二維碼,這表明平臺正變得越來越開放!
筆者還注意到一些“窄眾”的自媒體比如“蘇俄轉播”在UC平臺扶持下成為大號,其《隱藏在波蘭的納粹地下世界》一文在公眾號閱讀量為4442,在UC頭條號卻突破12W+,220人打賞。
UC訂閱號會是自媒體的救命稻草嗎?
UC訂閱號的申請門檻并不低,此前沒有優質內容積累的自媒體很難拿到入場劵。根據UC訂閱號公布的數據顯示,頭部賬戶與中部自媒體賬戶數占44%,發文占據達66%。UC并不想走屌絲化路線把內容做爛,這點和微信草根大號先于垂直自媒體崛起的路數不同,他們傾向于把流量導給“新、獨、優、深”的自媒體,從而沉淀優質內容,吸引更加優質的原創號入駐。
8月23日,UC訂閱號向外界公布在其平臺上活躍的優質自媒體榜單,既有“一條”、“毒舌電影”、“有妖氣動畫”等大號,也有“刻畫”、“每日人物”、“談資”等成長型訂閱號,這些獲獎UC訂閱號每篇以文章10萬+起步,總閱讀量均突破千萬。
平臺的作用也不能絕對的夸大!最差的自媒體都是一樣,最好的自媒體各有各的不同,那取決于創作者的內心世界。在這些獲獎者之中,筆者一直關注和欣賞“三表龍門陣”和“文藝風賞”,個人認為他們分別代表著自媒體發展的兩大出路:
非主流表達、人格IP化:三表龍門陣是為數不多能同時駕馭文字和視頻的科技自媒體,7月份因抓錯熱點封號一個月。不過,三表這段時間與UC訂閱號渡“蜜月”,其“擅噴、愛噴、能噴”的吐槽視頻正對UC頭條的年輕受眾的胃口,甚至與UC聯合推出《三表曰奧運》系列視頻脫口秀。三表抓住社會爭議題材并不局限科技圈,由于深諳互聯網業內各種套路,他在視頻中調侃讓人能清晰判斷其價值觀。封號后卻更火,這證明三表龍門陣已具備調動粉絲轉移至其它平臺的能力!
(帥得掉渣的“表叔”)
團隊化創作、垂直化運營:《文藝風賞》是文青小眾圈內高逼格雜志,由知名作家苗安主編、郭敬明出品。近獲雨果獎的郝景芳作品《北京折疊》于2014年2月首發在《文藝風賞》雜志。本來精于文字和排版雜志辦公眾號是小菜一碟,但由于曲高和寡,一直不溫不火。而文藝風賞在UC頭條號成了最有名氣的文學號,每篇文章平均曝光率達84萬。文藝風賞訂閱號還不斷文學愛好者轉化為雜志購買者,并搭建文藝青年的圈層化新媒體。
(很文藝,很賞心悅目的創作團隊)
不管怎么說,做自媒體無法離開平臺而獨活,UC訂閱號在自媒體陷入瓶頸期開放,把自媒體升級為天貓式的“內容店鋪”。在緩解自媒體的變現難題上,UC訂閱號除了“打賞”外,還會投放數字營銷廣告,這類似于Wemedia的角色,廣告收入歸自媒體;還試圖搭建類似淘寶頭條從閱讀到支付的閉環,便于自媒體通過內容電商與社群電商等方式盈利。UC的弱勢主要表現在,垂直領域的深度文章仍需要人工審核;UC頭條還需培養起用戶長時閱讀習慣;在連接粉絲粘性上還得強化,當然從UC11.0版給UC訂閱號開放一級入口來看,UC已經在產品上引導用戶了。
不管公號狗是否得救,越來越多的有才華、有個性的自媒體會綻放光芒,更有品位、更懂讀者的平臺也會崛起,這個趨勢不會逆轉!
作者:李星(微信即QQ號1598145405),策劃人,關注消費升級與互聯網+創業創新,公眾號lixingo2o,UC訂閱號“策劃人李星”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