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農服打造益村平臺 破解“互聯網+農業”路徑難題專欄
8月22日,58農服與益陽市政府簽訂“益村”平臺項目建設戰略合作,58集團首席執行官、58農服董事長姚勁波與益陽市市長許顯輝簽署并交換了合作協議。這標志著益村平臺項目正式落地益陽,也是58集團布局農村互聯網市場的開始。
“益村”是個什么樣的平臺?
“益村”是由58農服開發建設,依托益陽市1184個村民服務中心,線上線下相結合,打造的集電子政務、電子村務、電子商務于一體的綜合型互聯網本地服務平臺,為村民提供黨務服務、村務服務、公共服務、市場服務等四大服務,讓農村用戶也能夠享受到“互聯網+”帶來的生活便利,有事可以不出村。
對于“益村”平臺的名字來說,它蘊含著三層含義:一是做一個有益于農村、農民的平臺,二是“益”與象征互聯網的字母“e”諧音,三是該項目起源于益陽。據介紹,58農服選擇在益陽啟動農業互聯網服務,正是看中了益陽豐富的農業資源與濃厚的農業屬性。
益陽作為一個農業大市,在“互聯網+”的浪潮下也在積極尋求農村經濟發展的轉型與農村治理模式的優化,雙方一拍即合符合常理。另外不得不提的是,58集團首席執行官、58農服董事長姚勁波是個地地道道的益陽人,在益陽農村生活了十幾年,度過了自己的童年與少年時光,希望為家鄉為鄉親做點實實在在的貢獻也是人之常情。
政企合作破解農業互聯網落地難題
農村市場對互聯網來說還是一片藍海,擁有超過10萬億的市場規模。目前,包括淘寶、京東、蘇寧等電商巨頭,以及村村樂、一畝田、云農場、翼龍貸、土流網等創業公司都在積極探索農業互聯網市場。但是,這片藍海的開發比預想中要難得多,絕對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攻堅戰。
就當前的農村來說,發展互聯網的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尤其是交通不便、網絡普及率低、物流“最后一公里”難題,以及小農經濟帶來的人口、資源分散性問題都大大增加了農業互聯網發展的交易成本。而這些問題,絕對不是一個企業能夠獨自承擔和解決的,還需要有地方政府的賦能和支持,這對于項目的落地將起到信任背書的作用。
就益村平臺建設來說,首先從農村市場的電子黨務與電子政務切入,覆蓋全市1184個村民服務中心,從市、區縣、鄉鎮到行政村都獲得了政府提供的組織保障,整合資源的能力更強了,項目落地的推進速度也更快了,降低了很多無效的溝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從剛需入手解決用戶獲取難題
另外,村務服務與政務服務是農村用戶的剛需,但是痛點很多。尤其是政務服務這塊,以前需要自己跑到鄉鎮、區縣甚至市區進行辦理,部門難跑、事情難辦的情況屢見不鮮,跑完東家跑西家來回折騰也是常事。
益村平臺建設完成后,老百姓辦事不僅可以直接通過手機進行在線預約、申請、辦理或進度查詢;也可以直接去村民服務中心,由村干部通過電腦協助進行,真正幫助村民解決辦事難的問題,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捷。
只要保證益村平臺易用、好用、實用,農民以及農村黨員才能用起來,只要用起來就一定能感受到“互聯網+”帶給自己的好處。只有這樣,益村平臺才能在農民朋友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從而帶動更多的村民使用,也才能為58農服后續的農業互聯網服務提供用戶基礎。
58農服未來發展預測
“益村”平臺項目的建設簽約,58農服看似是益陽市人民政府的電子村務與電子政務系統提供商,但58農服更是一家血統純正的互聯網企業,它的定位是平臺,關注的是農民用戶的需求,瞄準的是更為廣闊的農村市場。筆者認為,農村電子村務與電子政務服務是58農服拓展農村互聯網市場的重要把手,是開啟農村互聯網市場大門的一把鑰匙,用好了絕對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據介紹,未來58農服“益村”平臺將依托益陽市特色優勢產業和重點行業,完善互聯網+農業的基礎公共服務設施,健全電子村務、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的支撐體系,普及農村市場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將1.2萬平方公里的益陽建設成為中國農業互聯網的創新創業孵化平臺,形成獨具特色的“益陽模式”,將益陽打造成為繼烏鎮、貴陽之后的中國互聯網“第三城”。
可以說,58農服在進行一場浩大的市場實驗,在打造一張知名的城市名片。一旦農村互聯網的“益陽模式”初具規模,由益陽走向全湖南、甚至全國將順理成章。尤其是,通過益村平臺,58農服將有能力連接到真實的農村用戶,由益陽到全省、全國,由村里的到外出求學、務工的村民,由村務、政務服務到電子商務、生活服務與金融服務等,由此將衍生出豐富的需求場景,很可能孵化出一批獨角獸級別的子公司,正如58集團的平臺孵化模式一般。這也將最終決定58農服的公司價值。
作者:沙水,一個寫著自媒體研究著產品的運營人。關注互聯網+、移動社交、智能硬件與電商。個人微信號:shashui007,歡迎勾搭!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