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數互聯網金融的那些“坑”,“科技+金融”才是正道專欄
一夜之間,科技金融取代了互聯網金融,成為P2P網貸新披上的外衣。有觀點認為,互聯網金融的招牌玩壞了,所以P2P網貸們都爭先恐后地貼新的標簽。恰逢互聯網金融正處于一個敏感的窗口期,監管政策呼之欲出。有人說,科技金融更像是一個“變種”,試圖與P2P網貸欺詐、跑路等現象劃清界限,避免殃及池魚。其實,這個說辭當笑話聽聽就行了。“科技金融”的風行,有其內在的邏輯。
科技金融市場里有哪些“坑”?
顯然,任何一個新興市場的出現,都會不可避免地伴隨著一些“副產品”,也會存在模式上的漏洞。特別是一些少數的投機、跟風、欺詐等行為,讓行業早期泥沙俱下。科技金融行業也如此,E租寶、大大集團等黑天鵝事件的爆發,牽涉到上百億資金的損失,使得投資者備受傷害。這些事件讓科技金融領域給外界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同時也滋生了不少假象,這個市場里有很多“坑”。
首先是互聯網的很多思維、理念與金融行業是相悖的。比如互聯網講究唯快不破和用戶思維,產品服務要迅速落地,追求極致、便捷的用戶體驗,但實際上,金融是非常嚴肅、審慎的事情,對數據的真實性、細致程度要求相當高,金融的有效性需要經過充分的經濟周期驗證,追求長期可持續的發展。但不少科技金融領域的公司一味追求快,資本驅動、燒錢補貼,砸廣告拉用戶,這種賺快錢的玩法不適合金融領域。
其次是科技金融碰到了欺詐、跑路現象,就使得很多人對這個行業產生了懷疑,這也不符合金融規律。一般來說,線上小額信貸的周期在1-4年,只有經歷充分的歷史周期,才能看到資產在不同階段的完整表現。同樣,也只有足夠長的時間,才能挖掘到用戶的信用特征,獲取豐富、多元化的數據,所以說,對科技金融來說,成長的周期尚短,現在蓋棺論定還為時過早。
再者,很多平臺都在主推短期高收益的互聯網理財項目,這確實可以在很快的時間內,迅速吸引用戶,做大交易規模,很多用戶也片面地認為,投資短期項目能更靈活地退出,以防平臺出問題。這種缺乏信任的交易關系,并不會長久。拿宜人貸來說,平臺上的投資期限普遍在一年以上,因為短暫的交易關系并不牢靠,只有用戶出于對優質資產、風控水平的認可,才會做出的合理的資產配置。
不過,這些“坑”往往是一個新興行業早期出現的現象,隨著行業進步,參與其中的企業會成熟起來,用戶對互聯網投資理財的關注點也會回歸理性。以往超高收益率僅僅是暫時的,并不是一個持續健康、科學的商業模式,接下來,用戶必然越來越關注資金的安全,而不是單純的高收益,這是用戶投資理財走向成熟的標志。
為什么說科技金融的名字更準確?
當然,除了能避開一些“坑”,還需要在大的方向上有前瞻性的眼光。很多人奇怪,為什么會出現從互聯網金融到科技金融概念的轉換呢?說實話,確實不是偷換概念的套路,真實原因是,早期互聯網金融強調的是信息分享和資源匹配,但后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在風控、風險定價上更有話語權,所以定義為“科技金融”可能更準確一些。
當前,各家都在談風控體系,本質上就是科技、大數據技術的體現。因為美國有三大征信機構,信用體系相當完善,但在中國,銀行雖然有部分信用數據,但數據量、廣度、深度都遠遠不夠,還不對外開放,這讓P2P網貸公司面向借款方時,缺乏有效的信用參照,只能通過各個方面的數據來重構一套信用體系出來。如果你要去創業從事科技金融這個領域,在選擇資產標的時,不僅要看對方對資金借款的渴求度和剛性需求,而且還要看其是否有足夠豐富的信用數據來支撐。
當然,互聯網金融行業里也有一段戲言,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敢于上市,尤其是在美國資本市場上市,就意味著借貸項目等信息的高度透明化,有著持續發展的信念。因為,短線投機或鉆漏洞賺的是灰色的快錢生意,搞欺詐的公司不會去上市。所以有一個觀點,一家敢于上市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在形象、誠信、信用方面就是一種背書。
“科技+金融”會是一個萬億級市場
在科技金融概念出現前,很多人也有認識上的誤區,認為科技金融在美國發展并不好,舉出的例子是,科技金融的鼻祖Lending Club上市以后,股價一路下滑,如今,市值較歷史最高的85億美元,也早已嚴重縮水。那么科技金融在中國會不會也是這樣一個趨勢呢?其實,這個擔心是完全沒必要的。
金融科技在中國的發展環境和美國的金融環境是不同的。在美國,金融覆蓋率相對比較高,一個年輕人想要通過傳統金融機構借到錢并不難,美國的Fintech公司解決的是服務效率、用戶體驗以及債務重組,所以生存空間并不大。但在中國,金融覆蓋率相當低,大量的個人、中小企業因為沒有信用數據,根本享受不到金融服務,越下沉到三四線城市,這一現象越明顯,存在數萬億元的缺口。這也意味著科技金融是一個數萬億元的市場。
所以說,在中國做科技金融公司,一定要定位在面向個人、小微企業的普惠金融范疇內,凡是與銀行搶生意、涉足大額貸款資產的平臺,最終都不會有太大的空間。優質資產、小額分散也是普惠金融的典型特征。
雖然如今科技金融領域的監管越來越嚴,但如果因為監管政策的升級,而看淡科技金融在中國的發展潛力,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科技金融的潛力從行業發展的動態數據也能看一二。網貸之家發布的2016年上半年數據顯示,雖然P2P網貸平臺正常運營的數量已經下降至2349家,但網貸行業單月成交量卻創出了新高,貸款余額也達到了6212億元,一些不規范經營的平臺正被“擠出”市場。
這種對市場的認可還體現在資本層面。中國科技金融領域,僅有的一家上市公司宜人貸,最近股價連創新高,走出了與Lending Club完全相反的走勢,已經從最低的不足4美元,一路飆升到近期的近30美元高點。其實,這也能看出,資本市場對中國科技金融的發展空間相當看好。只不過在監管趨緊、市場向好的環境下,還是要強調下科技金融的生存邏輯——滿足傳統金融機構難以覆蓋到的個人、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需求,每一家科技金融企業都應該認識到這一點,否則再大的市場可能也與你無關。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