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費用支出高?干脆自己開家保險中介公司!金融
近期,3家央企背景的保險經紀公司獲得通過保監會的業務審批。其中,降低保險費用支出是大型央企瞄準中介牌照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還有超過百家機構在排隊等候保險中介經營資格中。
進入8月,保監會扎堆“發牌”,用盡了“洪荒之力”。繼3家相互保險牌照下發后,又下發3塊保險牌照,分別為:復星聯合健康保險、和泰人壽以及愛心人壽。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年初至今,保監會下發了華貴人壽、三峽人壽、前海再保險等15張保險牌照,其中包括5家壽險公司、3家相互保險公司、2家再保險公司、2家資產管理公司、1家財產險公司、1家科技保險公司、1家健康險公司。
與此同時,保險中介牌照也接連下發。8月9日,保監會一天連發了5張保險中介牌照,其中更是不乏大型央企的身影。
從保險中介機構獲得業務經營資格的速度看,截至目前,已有47家保險中介機構獲得業務經營資格。緣何保險中介牌照也成了“香餑餑”?央企“摘牌”又是出于怎樣的考慮?
巨額保費不愿外流
“大型央企瞄準中介牌照主要考慮降低保險費用支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說,“出于安全生產、風險管理的考慮,大型央企每年都要向保險公司支付一筆巨額保費。通過開設保險經紀公司,大型央企可以在與保險公司議價爭取更好的價格,獲得更好的保險費用。”
8月9日,根據保監會官網發布的信息,包括中船保險經紀有限責任公司、英大長安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及中石化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在內的5家保險經紀公司籌建獲批。
公開資料顯示,中石化和中船兩家國有大型企業均以5000萬元于今年新成立了保險經紀公司。其中,中石化保險經紀成立于2016年4月7日,法人股東系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和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為王德華,總經理為李軍航;中船保險經紀成立于2016年3月8日,法人股東系中船重工財務有限責任公司,執行董事徐舍,總經理為王連海。
另外一家新獲批的英大長安保險經紀有限公司成立時間較早,系由原來英大長安保險經紀集團變更而來,成立于2001年,注冊資本2.29億,其法人股東系國網電力旗下5家子公司,董事長為蘇慶社。
對于大型央企設立保險經紀公司,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系主任王緒瑾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保險經紀公司主要代表投保人利益。大型央企擁有眾多子公司,每年都會產生一筆高額保費。一旦母公司成立經紀公司,子公司可以通過母公司投保,從而降低保險費用支出,提高保險服務水平。”
此前,一些大型央企選擇成立自保公司防止巨額保費外流,在王緒瑾看來,自保公司作為保險人,的確可以防止保費流失,合理避稅,但對于母公司的承保能力、分保能力都是考驗。
“相比之下,成立保險經紀公司主要還是基于對中國保險業前景的看好。”王緒瑾分析,“在成立經紀公司后,除了股東和子公司業務外,也可以為其他公司提供保險中介服務,這個市場潛力非常巨大。”
中怡保險經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吳青則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由于保險經紀在中國存在的時間短、規模小,很多客戶認為保險經紀是保險公司的‘代理或展業’的渠道之一,保險經紀公司的價值無法完全展現。一些沒有保險業背景的公司設立保險經紀公司,開展自保業務,看似節省了部分保費資源,但無論是分保能力、議價能力、理賠能力都不足以應對。”
另辟蹊徑發力信用保險
在保監會發布的5家保險中介公司設立批復中,太平洋裕利安怡無疑是最特別的。
根據保監會的批復,太平洋裕利安怡由太保產險以及裕利安怡香港共同發起,注冊資本金為人民幣5000萬元,其中,太保產險出資2550萬元,裕利安怡香港出資2450萬元。太平洋產險非車險業務總監孫海洋將出任太平洋裕利安怡董事長,同樣來自太平洋產險的馬劍鶴將出任該公司總經理。
事實上,早在7月初,《國際金融報》記者就收到了太保集團的邀請函,參加太平洋裕利安怡開業發布會。但這場發布會最終因故推遲。在保監會批復下發后,《國際金融報》記者再次與太保集團取得聯系,對方表示暫時沒有進一步信息披露。
資料顯示,裕利安怡是信用保險服務提供商之一,其早在2011年就開始與太保產險簽訂了合作協議,在信用保險產品發展、經營管理和市場發展上全面展開合作。
記者了解到,太平洋裕利安怡將主要從事信用保險的保險代理業務。此前,國內并沒有專門從事信用保險業務的中介公司,太平洋裕利安怡或為國內首家。不過,太平洋產險有關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透露:“類似的業務太平洋財險已經有所涉獵,這次成立的合資公司應該會借助外資方股東的經驗,開展相關業務。”
太平洋產險為何對信用保險業務情有獨鐘?
裕利安怡中國區首席執行官王惜真指出:“全球范圍內破產企業數量仍高于危機前水平的20%,中國出口企業需要不斷提高自身應對交易對手逾期不付款風險的能力。”除全球經濟持續動蕩外,中國企業可能會發現,難以有效應對境外商賬追收的復雜問題。隨著他們不斷擴大其國外市場客戶網絡,他們將遇到:所能得到的關于客戶償付能力的財務信息很少,以及對國外法院訴訟程序缺乏了解。
王惜真進一步指出:“在實踐中,一旦啟動清算程序,大多數企業幾乎沒有收回債務的機會。而信用保險可以通過預防方式承保買方逾期不付款的風險,幫助被保險人預先評估買方信用風險、評判買方資質,使他們更有信心進軍新市場。”
那么,為什么選擇設立中外合資企業開展信用保險業務?業內分析人士指出,信用保險大多與進出口貿易相關,國內從事信用保險的專業隊伍很稀缺,特別是缺乏信用庫和壞賬征收力量,因此主要市場主體開展信用保險業務都會采取與國際信用險領先機構合作的方式。
目前,國內有資格從事出口信用險業務的公司只有5家,除中國信保外,還包括人保財險、太保產險、平安產險以及大地保險,但這四家公司目前相關業務規模都還比較小。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