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內風傳的砍頭息是什么鬼?專欄
布谷TIME授權轉載
前段時間幾個公眾號跟美利金融的“撕逼”,讓砍頭息重回大家的視野。很多人都很好奇,砍頭息究竟是什么,合不合法?筆者無意站隊,今天僅為大家科普一下砍頭息的知識。
砍頭息:指的是放高利貸者或地下錢莊,給借款者放貸時先從本金里面扣除一部分錢,這部分錢就叫做砍頭息。
例如:小王向某小貸公司借款100萬,月息3分,期限一個月。小貸公司只給小王實際放款97萬,被扣掉的3萬就是砍頭息。但是借貸合同上還是100萬,一個月后,小王也需要歸還100萬。
砍頭息的產生其實就是出借人為了防范風險,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直接從本金中扣除利息來確保自己利息的收回。這使得借款人實際借到的本金低于借款數額,同時也會導致借款過程中實際利率高于約定借款利率。
上面的案例借款期為一個月,利率差別還不會太明顯。假設小王借款100萬,期限為1年。月息3分,年化利率就是36%,一年的利息是36萬。那么小貸公司實際只需要借給小王74萬,而一年后,小王需要歸還100萬。對小王來說,本金74萬,利息36萬,年利率約為48.65%,比約定的年華利率36%高出12.65%。
砍頭息不僅在民間借貸中存在,在很多線上借貸平臺也同樣存在。譬如很多做車抵貸業務,消費分期的平臺,會在用戶借款初期收取一部分管理費或者手續費,這其實也有點類似于砍頭息的做法。一般情況下,管理費和手續費如果不高,大部分用戶也根本不會注意。
網絡借貸平臺的這種做法除了防范風險,還有其他因素考慮。譬如規避4倍于銀行利率的風險。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6條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提前收取部分管理費或手續費會使利息看上去低一些。另一方面,有些平臺這么做也是為了追逐利益,讓自己的運營數據更好看以獲得更多的融資。
不管從哪個方面看,砍頭息的存在對借款人而言都不太公平,那法律上認同砍頭息的做法嗎?
我國《合同法》第二百條明確規定:“借款的利息不得預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應當按照實際借款數額返還借款并計算利息。”2015年9月1日開始實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對預先從本金中扣除利息的借貸行為,也要求人民法院將實際出借的金額認定為本金。
由此可以得知,砍頭息的行為不合法、也不受法律保護。但是對許多網絡借貸平臺諸如收取管理費,手續費等類似砍頭息的做法,法律很難界定,也沒辦法很好地約束。這時候,行業自律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做資金端的平臺應當避免跟有砍頭息的資產方合作,加大自己的風險。其次,作為借貸平臺,應該更多的對借款人的經濟情況、還款能力和借款目的作出考察,而不是從砍頭息入手去防范風險。
最后,每一個普通用戶都應該維護好自己的征信紀錄,在有借款需求時選擇更靠譜更規范的網絡借貸平臺,譬如螞蟻借唄,騰訊微粒貸等現金借貸產品,利率不高也沒有手續費,避免自己在借貸過程中“被砍”。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