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動物,每失敗一次,智商就上升一截觀點
有人失敗了一蹶不振,有人卻從這些失敗中提煉出了非常寶貴的財富。
事實上,很多大佬級別的創業者都很重視從失敗中學習,甚至專門研究失敗。不信你聽聽他們怎么說......
01貝索斯:失敗根本就不算是事
2014年末,亞馬遜因Fire Phone庫存減記1.7億美元資產,并解雇旗下Lab126部門數十名從事Fire Phone開發的員工。但在接受《華盛頓郵報》采訪時,其CEO杰夫·貝索斯卻對Fire Phone的失敗感到自豪(盡管付出極高代價),把它稱作是學習過程。
貝索斯在采訪中稱,“如果你覺得Fire Phone是一個很大的失敗項目,那么我們現在正在開發更大的失敗項目。我不是開玩笑的。其中有一些大型項目讓Fire Phone項目的失敗看起來根本就不算是事。”
貝索斯素以熱衷實驗并視失敗為學習著稱,他在采訪中重申了他的觀點,“你犯的錯誤大小需要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而變大。”貝索斯說,“如若不然,你就無法進行相應的創新,就無法推動公司更快地向前發展了。要發展,你就必須犯一些‘明顯的大錯誤’。”他接著說道:“贏家通常閱歷了數十次、數百次的失利。可是,當你接受失利并從中學習的時候,你終究就會變成這少量贏家中的一份子。咱們所做的任何一件主要的事情都需求冒險、堅持和勇氣。有一些項目成功了,可是大多數項目都失利了。在公司開展的每個期間,這種狀況都會發作。你有必要不斷測驗,有必要不斷學習,才能夠不斷出息。”
02任正非:每天都在思考失敗,沒有榮譽感和自豪感只有危機感
1987年任正非在深圳創立華為,此時,國內已經誕生了400多家通信制造類企業。面對激烈的競爭,華為活到最后,并且成為世界500強里為數不多的沒有上市的公司之一,靠的就是危機意識。
在華為以狼性文化飛速發展的同時,任正非始終強調企業發展中要時刻存有危機意識,即“惶者才能生存”。這可能是來自于任正非父母的言傳身教(任母生前曾一直為任正非存錢,以待華為不行的時候救他),或是兒時經歷三年自然災害和十年文革浩劫后留下的印記。為此,任正非用《華為的紅旗能打多久》、《活下去是企業的硬道理》兩篇文章來警示員工,居安思危。
2001年,在國際高科技產業哀鴻遍野、進入寒冬,而華為卻憑借不俗的成績位居全國電子百強首位時,任正非又發表了《華為的冬天》,他表示“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么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也許是這樣才存活了十年。我們大家要一起來想,怎樣才能活下去,也許才能存活得久一些 。”并認為“華為存在的問題不知要多少日日夜夜才數得清楚……華為的冬天正在到來,各種機制、管理等正面臨危機,已經到了不得不調整、改革的地步”。
華為每次取得一個突破,就是任正非執筆寫文章反思失敗的時候。
任正非也將自己的這種危機管理解釋為假設管理,即“只有正確的假設,才有正確的思想;只有正確的思想,才有正確的方向;只有正確的方向,才有正確的理論;只有正確的理論,才有正確的戰略……”
03馬云:好好研究別人怎么失敗,比讀MBA管用
“(企業成功)巨大的營養來自很多人的錯誤。”在馬云看來,企業成功的經驗各有各的不同,但失敗的教訓是相似的。
“我最大的心得就是思考別人怎么失敗的,哪些錯誤是人們一定要犯的。”馬云表示,做企業著實不易,“95%的企業都倒下了,避免犯倒下的人犯的錯誤,把錯誤變成營養,就能成為那幸存的5%。”在一次公開演講中,馬云說:“我花時間最多的,是研究國內外企業是怎么失敗的。這兩年我給公司所有高管推薦的書,都是講別人怎么失敗的。因為失敗的原因都差不多,就是那么四五個很愚蠢的決定。但是很多人都會覺得,這么愚蠢的錯誤,只有別人會犯,我怎么會犯。但即使提醒著你,你還是會犯。”
馬云覺得,好好研究別人怎么失敗的,比讀MBA管用。馬云說,MBA把很多東西固定化了,MBA案例教學都是教別人怎么成功,學了太多成功的事情后,你反而不知道怎么做事了,覺得自己飄飄然。
為了推行自己的“失敗教育”,馬云還特意創辦了湖畔大學,不同于其他的商學院,湖畔大學專注于“失敗教育”和“讓企業活的更久”這兩個課程。
據吳曉波透露,馬云還曾表示過,等他退休時,會寫一本書,書名會叫“阿里巴巴的1001個錯誤”。
04沃倫·巴菲特:從失敗中學習經驗,始終保持領先于競爭對手
沃倫·巴菲特在可口可樂的股東大會上對公司CEO提出“應該從其他公司的失敗中學習經驗,始終保持領先于競爭對手”的要求。他表示“我喜歡從失敗中學習。我們希望看到是什么導致了生意的失敗,導致他們死掉的最大原因就是自滿。你應該不眠不休,有種后面隨時有人在追趕的感覺,但是你總是能在最前頭。有時候我們太過謹慎了,但是100倍過于謹慎也比1%的不謹慎好。”
05李嘉誠:成功源于花90%時間考慮失敗
幾十年的創業經歷讓李嘉誠深悟,防范風險,未雨綢繆是取得成功的前提。李嘉誠表示,自己90%的時間都用來考慮失敗,并從不放過任何細節,才成就了長江實業不菲業績。
對于失敗的研究,李嘉誠在接受《商業周刊》時曾經打了這么一個比喻,“在風和日麗的時候,你駕駛著以風推動的遠洋船,在離開港口時,你要先想到萬一懸掛十號風球(香港以風球代表臺風強烈程度,十號相當于強烈臺風),你怎么應付。即使天氣好,你還是要估計,若有臺風來襲,在風暴還沒有離開之前,你怎么辦?”
李嘉誠表示:“你一定要先想到失敗,從前我們中國人有句做生意的話:未買先想賣,你還沒有買進來,你就先想怎么賣出去,你應該先想失敗會怎么樣。因為成功的效果是100%或50%,差別根本不是太重要,但如果一小漏洞不及早修補,可能帶給企業極大的損害。我常常講,一個機械手表,只要其中一個齒輪有一點弱點,你這個表就會停頓。一家公司也是,一個機構只要有一個毛病,就可能失敗。了解細節,經常能在事前防御危機的發生。”
06柳傳志:通過《大敗局》看到血淋淋的案例,得到深刻的警醒
在聯想之星天使投資基金項目順利發展,無一例失敗案例時,柳傳志卻已做好未來失敗的準備,他表示:“50%以上的失敗都是正常的,因為還是早期投資,早期投資就有多方面失敗的可能,技術成果本身是否能經受考驗,批量商品化后在公司運營、資金、營銷這些方面能否相結合。”在他看來,這些都是坎,只要有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失敗。
面對失敗,柳傳志的感悟是:“吳曉波先生寫過一本書叫《大敗局》,講的全是中國企業,很多都是當時跟我在一起領獎臺上站過,最后全下去了。我們通過《大敗局》看到的是血淋淋的案例,了解他們失敗的原因,得到的是深刻的警醒。”
07伊隆·馬斯克:不怕失敗,就怕被打趴下
2008年,伊隆·馬斯克面臨了最嚴重的事業危機。兩家公司,同時頻臨破產。其中,又以特斯拉最慘。10月,伊隆上任CEO,特斯拉開始了真正的生死之博。
特拉斯陷入空前財政危機之際,伊隆給弟弟金巴爾打電話,金巴爾說:“你把最后的錢投進去,是在賭未來嗎?你真覺得繼續投錢是合理的嗎?”伊隆說,“我設想過會賠掉所有的錢。但最難的是,這兩個公司像我撫養的兩個孩子,現在他們同時溺水了。我不喜歡賭場,如果我不能做主人的話,我就不想玩,在特斯拉投下賭注,我可能會失敗,但是這件事值得做,即使失敗,我也會做。大部分初創公司都會破產。我們開創一個公司,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準備,應對破產的風險。但是,我還是要試一試,如果失敗的話,我能夠學到什么,將失敗運用到下一個項目。”
馬斯克的母親打電話給他,母親的幾句話讓他終身難忘:人都有走麥城的時候,不怕失敗,就怕被打趴下了。只要你還有斗氣,就是一條漢子。人不會永遠走背字。
08史玉柱:人這動物啊,每成功一次,智商就下降一截;每失敗一次,智商就上升一截
史玉柱年輕時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經歷過大起大落,告別了鮮花掌聲之后,史玉柱開始了認真的反思:“人在成功的時候總結的經驗往往是扭曲的,在失敗的時候總結的教訓往往是最真實的。失敗的時候要認真總結,避免頭腦發熱。”
一路走來,史玉柱認為一旦一個人的創業遇到困難,進入低谷,千萬不要氣餒,這恰好是上天給予的最好成長機會,“這時再認真地總結自己的行為、思維方式和公司經營,做好檢討,公司和管理者才會長高一截”。史玉柱說,在低谷的時候,要及時地總結。趁著低谷的時候,趁著印象深刻的時候,制定規章制度。
在自己的微博中,史玉柱也經常發些自己對失敗的反思。例如,“人這動物啊,每成功一次,智商就下降一截;每失敗一次,智商就上升一截。”
09馬化騰:不嘗試失敗就沒有成功
馬化騰有一句經典語錄是:“我覺得有危機感。但是這個危機感只要早點發現、早點應對,那還是有勝算。起碼要往前走一步,看清楚情況,你才會決定下一步哪方面加大、哪方面放,但是會盡量低成本。”他在中國證監會發表演講時表示:“要有危機感,防止被顛覆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打自己。騰訊內部分成紅軍和藍軍,互相打,否則必然喪失先機。”
2014年在騰訊合作伙伴大會舉辦一周年之際,馬化騰給廣大合作伙伴發出的公開信中表示:容忍失敗,允許適度浪費,鼓勵內部競爭內部試錯,不嘗試失敗就沒有成功。
10扎克伯格:不要擔心你會經常犯錯誤,錯誤就是你可以學習的地方
2014年12月11日,在Facebook照例的內部員工問答活動日當天,扎克伯格提供了一個創業的建議,即不要回避錯誤,而是從錯誤中學習經驗。扎克伯格說道:“不要擔心你會經常犯錯誤,錯誤就是你可以學習的地方,真正的問題是你怎樣從錯誤中學習,而不是怎樣避免錯誤。”
扎克伯格說,當年在創辦Facebook時,他也犯了很多錯誤,而正是這些錯誤讓他學到了許多東西。“繼續勇往直前,不要太強調自己過去犯下多少錯誤。”扎克伯格說。
作者:正和島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