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法國阿里德巴蘭機器人公司制造的日本機器人Pepper已經具有陪伴機器人的潛能。據制造者所說,Pepper能通過面部表情、語言和身體姿態來識別情感,并且給出恰當的回應。這預示著社交人工智能發展的新時代。但是它也帶來了不可避免的問題,比如人工智能是否能夠真正理解并回應人類的感覺,即它們是否具有同理心(情感共鳴)。
設身處地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人類的情感共鳴體驗就顯得十分重要了。通常,似乎有兩種情況。首先是「認知」共鳴,即判斷其他人想法或從其他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的能力。
因此,如果你有個朋友去兩家公司面試,被其中一家錄用了,你會怎么想?你會替他高興還是難過還是失望?你對這件事的反應取決于你是否知道朋友的目標和愿望,還取決于你設身處地為其著想的能力。
正是這種特殊的能力表明了人工智能和人類之間的區別。因為同理心判斷取決于我們感同身受的能力。例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顯示,當我們考慮別人感受和考慮自身感受時,大腦中的同一塊區域會活躍。
而且,我們越是設身處地,這塊區域就會越活躍。因此,機器人有兩部分最難完成。第一,機器人需要有豐富的自我認知,包括個人動力、優缺點、成敗經歷和高潮低谷。第二,它要充分理解人類的感受才能提供真正有意義的共鳴。
分擔痛苦
第二種共鳴方式是我們意識到他人的情感狀態并分享其情感經歷。有明確的線索顯示,六大基本情感(憤怒、悲傷、恐懼、厭惡、驚奇和快樂)是所有文明共有的。
像Pepper這樣的人工智能可以被設計來識別這些基本的情感。但是許多情感,諸如挑逗、驕傲、尷尬等并不具有固定特征,但也貫穿于文明之中。
有人會有很強烈的情感但并不想讓別人知道,因此他們會「抗拒」,也許會強顏歡笑。就像認知共鳴,我們自身認同別人情感的經驗和能力有助于我們理解微妙而復雜的情感。
甚至對于AI來說,更具挑戰性的是情緒的內臟性質。我們的神經系統、肌肉、心率、喚醒和荷爾蒙都會受自身情緒所影響。
同樣,當我們產生共鳴時,這些生理指標也會受到影響。如果別人在哭,我們的眼眶也會濕潤;別人笑,我們也會情不自禁地笑。反過來,面部活動引起情感變化,讓我們感受到同樣的情感。
分享是與別人交流共鳴的一種方式,也會對理解他人的感覺起到關鍵作用。通過對他人情感的反射,我們內心也在經歷著微妙的情感變化。如果我們不想產生共鳴,比如我們在看別人的時候咬著一支鉛筆,我們識別他人情感的準確度就會降低。
一些機器人研究利用傳感器來檢測人類生理情緒的反應。但問題是,生理的變化并不特定地對應某些情感變化。喚醒狀態可能意味著憤怒、恐懼、驚奇或興高采烈。在「擁有相同的生理狀態就能產生情感共鳴」這一點上也沒有達成任何共識。
感受
因此情感共鳴機器人出現了嗎?計算機技術方面的新發現似乎總是帶給我們驚喜。但是,真正的情感共鳴需要產生共鳴的雙方在經歷上有非常高的重合度。
為了設身處地,有證據表明人們在面對微笑的圖像時會笑,但是當機器人被虐待時會傷心,但是這些反應是情感共鳴嗎?這些證據能說明人類理解并且分享了機器人的內心世界嗎?
全世界的人工智能都在飛速發展,像Pepper這樣的機器人既神秘又惹人喜愛。很難預測像Pepper這樣的機器人在不久的將來會將我們帶向何方。
也許,未來機器和人類之間每天都會產生情感共鳴。然而,在完全理解人類情感共鳴機制這一方面,我們依舊任重而道遠,因此,在機器上模擬情感共鳴依舊遙不可及。
機器之心,最專業的前沿科技媒體和產業服務平臺,每日提供優質產業資訊與深度思考,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機器之心」(almosthuman2014),或登錄機器之心網站www.almosthuman.cn查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