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自動駕駛離我們還有多遠?原創
近期自動駕駛領域消息不斷,不禁引人遐想:
7月1日,寶馬、英特爾和以色列機器視覺公司Mobileye在德國慕尼黑宣布,已簽署一項備忘錄,將幫助寶馬在2021年前實現自動駕駛汽車批量生產。
8月16日,總部位于美國硅谷的激光雷達廠商Velodyne 宣布,已獲得來自福特和百度共計1.5億美元的投資,投資將用于規模化生產激光雷達,促進自動駕駛汽車的普及。
昨日,Uber和沃爾沃周四簽署3億美元共同研發無人駕駛汽車,Uber宣布在美國匹茲堡開始嘗試運營無人駕駛的沃爾沃SUV在主要道路上接送真實乘客。
這無疑是科技公司與傳統汽車企業越走越近的又一實例。此前,谷歌等科技公司紛紛競逐自動駕駛領域,眾多傳統汽車廠商被迫跟進,在今年宣布自己的自動駕駛汽車計劃。
群雄逐鹿的自動駕駛市場
自動駕駛歷史悠久,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開始進行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究,但直到2012年Google進入市場才將其帶入大眾視野。最近一年,越來越多巨頭加入到自動駕駛的商業化進程中,最著名的無疑是鋼鐵俠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
除此之外,還有通用、福特、豐田、寶馬、日產等公司也在全力準備,預計將在 2020 年全面推動自動駕駛汽車的市場推廣和市場銷售,而現在留給我們只有四年的時間。
毫無疑問,自動駕駛是當下科技界的大熱點,跨國汽車巨頭紛紛投入其中,希望占領未來高地,瓜分更多市場份額,這一切似乎都表明自動駕駛已到爆發前夜。
自動駕駛真的靠譜嗎?
至少目前,自動駕駛技術尚不成熟。
許多半自動駕駛技術在現在的汽車上已經得到了大規模的普及,比如緊急制動,定速巡航,自動泊車和車道保持,但它并不能自動運送你上下班。
以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技術為例,其開發的無人駕駛系統Autopilot,可結合傳感器、雷達、攝像機、激光測距儀、GPS等,實現自動駕駛。但是,特斯拉的Model系列汽車還離不開人的操控。
此外,自動駕駛汽車面臨很多未知因素。
福特CEO艾倫·穆拉利曾在一次采訪時坦言,大霧和雨雪天氣,無人駕駛汽車會受到干擾;前方路段是否正在施工,也無從知曉,因為這些信息并不存在于導航儀中。
例如谷歌自動駕駛汽車已安全行駛約30多萬英里,并試驗了大量各不相同的交通環境,但是也不得不承認他們的自動駕駛原型車在坑洼路上舉步維艱,而且從未在雪中進行過測試。
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成熟自然而來會帶相應的安全隱患。
作為該領域先驅者的特斯拉最近日子就一直不好過,自從5月特斯拉自動駕駛發生第一起事故起就沒消停過。連續13季度虧損,各種負面新聞纏身,但最致命的還是其自動駕駛接連發生的交通事故。
在今年5月初,一名特斯拉Model S車主Joshua Brown因過分依賴自動駕駛功能死于汽車相撞,這是自動駕駛功能有關的第一例死亡案件。使得自動駕駛功能處在風口浪尖,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也對其進行相關調查。
8月3日,特斯拉也在中國“首撞”,一個名為Qunar_大羅納爾多的用戶發文稱,自己特斯拉Model S轎車在自動駕駛模式下行駛,行程中未識別出前方內側車道停靠的桑塔納,而與其相撞,所幸無人員傷亡。
8月19日,據彭博社報道,一名德克薩斯州的Model S車主在使用“自動駕駛”功能時,車輛未識別高速公路上的彎道而撞向護欄,車前身盡毀。所幸44歲的車主Mark Molthan并未受重傷。
因此,很多原是特斯拉及其創始人伊隆·馬斯克推崇者的人,紛紛倒戈,指責其將一個未成熟的技術作為宣傳噱頭推向市場。
此外,業內之前曾普遍熱議,自動駕駛汽車所使用的高質量的傳感器價格過高,導致成本太高、無法量產。也是其無法大規模普及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谷歌研發的自動駕駛汽車為例,其由三大件組成:激光雷達、高精度GPS、高精度慣性導航系統。其中,每個激光雷達的價值高達10萬美元,后兩者加起來的成本也高達15萬美元。
這意味著,現在造一輛真正全自動駕駛的汽車,成本就高達25萬美元,是普通汽車造價的10~20倍。
最后,自動駕駛汽車也需要結合具體的國情來考慮。
多數中國城市無論大小,人口都比較密集,交通擁堵,有“早晚高峰”的說法,電動車、自行車闖紅燈的情況非常多,中國特色的“湊成一撮就過馬路”也是一道風景線。在這樣的情況下,自動駕駛如何保證汽車安全行駛呢?
中國還沒有就此問題知道哪關技術標準,也沒有規定如果無人駕駛汽車交通事故,責任如何判定。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理清這些問題可能還需要許多年。
由此看來,真正的自動駕駛離我們還有著相當長的一段距離。但不必灰心,畢竟,這只是一個開始。
文章來源:砍柴網
作者:王凱豐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