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凡終于交稿了?解讀中國創投:做那些巨頭做不了的事金融
為什么許多初創公司在推出一夜爆紅的產品后,很快便偃旗息鼓?
為什么寒冬過后,天使輪和 C 輪后融資難度加大,而 A/B 輪融資熱度不減?
在創投界都流傳這么一句話:如果你沒聽說過包凡,或者包凡沒聽說過你,那么說明你的業績還拿不上臺面。如果你需要找到包凡來服務了,那么恭喜你即將要邁進獨角獸俱樂部。
近日,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先生和華興阿爾法負責人周翔作客「真格大師講堂」,為真格被投公司的 CEO 們上了一堂資本與人性的雙修課。我們對演講內容進行了提綱挈領的整理,文章不長,但一字一句都直奔主題、毫不摻水,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華興資本創始人 包凡
中國當前的創業形勢
中國的互聯網真正發展起來應該是在 2005 年百度上市前后,這幾年,處于頭部的互聯網公司越做越強,在中國有 BAT,美國有 FANG(F 是指 Facebook,A 是指 Amazon,N 是指 Netflix,G 是指 Google)。不知道在座有沒有對地緣政治感興趣的朋友,我覺得這個形勢有點像中國、美國、俄羅斯這些大國在角力,每個人都在劃地盤,拉小弟,有些小弟干著干著也想取代大哥的地位。
初創企業應該弄清楚的是,不是說有了“超級大國”,自己的小國就發展不好,而是要認清楚形勢,選擇自己的方向。最近一波移動互聯網浪潮里不也走出了不少厲害的公司么?像滴滴、新美大、京東、今日頭條、攜程、餓了么,各自也算一方霸主。它們是怎么冒出來的呢?重要的還是做了巨頭們干不了的事,或者說是巨頭們沒有時間干的事。它們撕開一道口子,又善于利用巨頭之間的矛盾,縱橫捭闔,快速鞏固了自己在市場的地位。
那么這種格局會不會變呢?我覺得是會的。過去的幾波浪潮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技術創新驅動,而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商業模式怕就怕在,你只要被巨頭摸清楚底細,你能干,它也能干,拼到最后就是拼資源,優勢自然又回到了巨頭手中。
我預感未來幾年內,人工智能、大數據、包括生命科學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會使得技術創新真正成為中國當前“破局”的關鍵,這對于不管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都是好事。
境內外資本市場未來發展的差異
國內外的資本市場是不太一樣的,在價值觀、衡量標準上都有差異。
首先,中國的資本市場采取準入制,你的公司想去 A 股上市,需要經過相關機構批準。而在美國基本上只要符合資格就可以上市,有人買你的股票就行。這意味著國內 A 股公司的「殼」非常有價值,就像北上廣深的戶口一樣。去年一度引發熱議的注冊制之所以很難實行,原因就在于此:如果戶籍取消了,老北京老上海的人利益怎么辦呢?這 3000 家 A 股上市公司,每家的殼都有 30 億左右的價值,注冊制牽扯到的利益面很大。
其次,中國的資本市場,八成左右是散戶,而美國則有八成是機構投資人。打個比方,一桌十個人打牌,如果全都是專業選手,或者專業選手占了八個,那么這一桌牌只能靠本事吃飯。而如果只有兩個專業選手帶著八個業余選手,打法就不同了,這兩個專業選手互相之間不會對著干,而是想辦法串通在一起賺其余八個業余選手的錢。俗話叫割韭菜,割完一波歇一陣子,等著種起來再割一波。
當然國內資本市場還是有很多優點。資本市場無非就是為了兩個目的,融資和套現。國內 A 股市場套現很方便,上市公司流動性比在美國方便許多,這是一些人希望看到的。對于創業者而言,你們需要看清楚自己的公司更適合在哪個市場發展,能讓公司做到資源配置最優的市場才是好市場。
關于企業并購的那些事兒
近幾年幾乎所有著名的合并案件,華興都有參與。
坦白說,如果談判雙方都想要同樣的東西,合并就不會成功,針尖對麥芒肯定做不成交易。其實追問到靈魂深處,每個人想要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有的人想要名,有的人想要利,想當皇帝,就要有向退出者割讓股份、給夠美金的氣度。他們為了公司下一步的發展,所出讓的股份和現金都是天價,但這確實是為了讓公司走得更遠的選擇。當然,退出者雖然得到財務自由,心里也是五味雜陳,自己創辦的公司,自然就像孩子一樣難以割舍。但正是人們所追求的終極目的存在差異,才使得那些優秀的公司結束對抗、產生合并的可能。
當前市場的融資狀況
目前看來,處于 A/B 輪的公司會比天使輪和 C 輪后的公司融資要容易一些。一方面是因為一些優秀的公司正在逐漸地成長起來;另一方面是專注于 A、B 輪的基金這幾年獲利頗豐,所以如今每個月市場公開的 A/B 輪融資項目大概有 150-200 個。相比之下,天使階段和 C 輪要略微艱難,因為資本市場的周期和創業周期是對應的,大部分天使基金要忙著管理去年投的很多項目,而 C/D 輪的公司常常是在去年以很高的價格拿了一筆錢,結果今年公司的發展匹配不了上一輪的估值,所以沒人敢接。
今年大家都在看文娛和媒體,而技術類的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生命科學因為回報周期長、大眾接受度低、商業模式較重等原因,短期內投資人還是持觀望狀況。所以下半年投資人依然會非常謹慎,如果諸位有機會融資,最好為過冬儲備好足夠的糧草彈藥。在選擇投資人的時候,應該更多地為公司長期的戰略規劃做準備,而不是盲目去抬高自己的估值。
財務顧問能為創業者提供什么?
作為華興旗下專注服務早期創業公司的財務顧問(以下簡稱FA),華興阿爾法在關注項目時主要看這三點:
1. 核心團隊的能力。CEO 本身的背景、團隊成員的協調度,以及大家先前的共事經歷、執行力、戰略決策能力等等;
2. 多多少少會看一點風口。比如 2014 年的 O2O、2015 年的供應鏈再到今年的文娛媒體等等。原因是這些領域本身前景很廣,而且格局未定,機會相對而言比較大;
3. 商業、資源、技術方面的核心壁壘。那些跟風而行的公司,往往在 B 輪之后就沒了聲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投資人看不出他們的核心壁壘在哪里。
在企業融資的過程中,FA 公司在融資節奏控制、項目故事梳理、前期材料準備等等方面都可以給予比較專業的支持。融資不僅僅是去找投資人這么簡單,前期準備的工作必不可少。市場上競爭對手都有誰?分別都融到了多少錢?哪家基金的投資?你的公司如何去講故事?你準備花多少時間見投資人?用多長時間把這筆投資搞定?這些都需要梳理清楚。
2006 年我剛剛入行的時候,市面上的風投基金很少,兩個星期拜訪二三十家算是差不多了。可現在不一樣,如果不經準備和篩選,三個月的時間都不能將市場上主要的風投基金拜訪一遍,這毫無疑問會耽誤公司的業務發展及融資進度,所以創投雙方就需要 FA 公司來解決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尋找投資,找對基金和人非常重要。舉個例子,做 VR 項目的創業者,卻找了一位主要關注醫療、教育項目的投資人,項目被拒絕的幾率會大得多。而如果你被這位投資人拒絕了,那么你和這家投資公司基本上就沒有后續發展了。同樣,基金的投資領域也一直在變化。有些基金過去會涉獵很多領域,但行情變化之后,很多領域都不一定會再看,也有可能轉向另外的方向。所以,哪怕他們有興趣了解你的項目(更多地不過是想學習),和你接觸,對你和你的公司而言只不過是浪費時間。甚至一些基金的風格、投資人的脾性,都要弄清楚。哪些投資人喜歡臨陣跳單?哪些人比較守信用?怎樣談判才能多爭取兩個點的股份?隔在兩者之間的信息鴻溝,往往就需要 FA 出來牽線搭橋,錦上添花。
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王強:發現那些偉大者的秘密基因
今天我聽完包凡如此心平氣和地講述自己在浪潮中搏擊后的心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捫心自問,最重要的東西到底是什么?
當機會之門打開,只有搶到頭班車的創業者才有可能實現夢想。老大永遠只有一個,而老二、老三往往要面臨被并購的抉擇。這個時候,是堅持再拼一把呢,還是接受并購,選擇合理的價碼離開?這兩個選擇沒有好壞之分。追問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如果內心有所回應,那就是恰當的選擇。
我認識包凡多年,他非常酷,常常穿著皮衣、騎著摩托車出門。他帶領華興資本做到國內行業第一,見過最驚險、最復雜的商業故事,卻依然古道熱腸,常常和我探討——怎么樣才能為中國的商業文明、為新一代的中國企業家提供些什么。像他說的,我們創業、賺錢,賺多少才夠?人心是貪得無厭的。你有了私人飛機、游艇、美國也買了幾棟房子,許多人會說,wow,很棒!但若干年后,這些都不會留下任何意義。而我發現,那些走在行業頂端的人有一些共性——都是想得開、想得遠、出手大,他們處理過非常復雜的商業案例,但依然能夠對商業的本質保持一顆赤子之心,時刻思考著怎么用商業推動社會的發展。
所以,人生非常好玩。面對復雜的業務,你需要能夠淡定地面對,而對于那些看似毫無意義、毫無價值的東西,更要把它當做成就你偉大性的機會來對待,這便是我在書里寫過的“無用之物的有用性”。
現實中,許多人每一個毛孔都在貪婪地吮吸著“有用性”,其實,如果你能在內心和現實保持一點點距離,看得高一些、遠一些、長久一些,可能就會發現那些偉大者的秘密基因。祝福包凡,希望創業者的事業也能像華興兩字所蘊含的內涵一樣,代表著中國的復興、人性的復興、理想的復興。
(原文標題:《華興資本包凡:中國創投該咋走》)
本文首發于真格基金微信公眾號(ID:zhenfund),本文內容由包凡、周翔、王強先生確認,轉載、修改請聯系原作者。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