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人該如何做好短視頻內容創業?創投
前兩天今日頭條副總裁林楚方離職了。林楚方是誰想必不用我多說了,他曾經擔任《南方周末》編輯記者,《看天下》雜志主編,被同事笑稱“時政部扛把子”,后創立《壹讀》,2015年初壹讀停刊,全面轉型新媒體,而作為創始人的林楚方則加入今日頭條,引起一眾圍觀。而這次離職的公關稿里說他去“短視頻”內容創業去了,一些群里還謠言說是“旅行”方面,有鼻子有眼,但他至今依然沒有透漏半分。
難道真如業內所說,傳統媒體都愛短視頻內容創業?
別人先不說,單說這幾年傳統媒體人短視頻內容創業的,就足夠用得上“爆發”二字,就連原澎湃新聞CEO邱兵也離職進行短視頻創業了,不信你看。
一、為什么媒體都愛短視頻內容創業?
1、從用戶需求角度看,隨著網絡成本的降低,越來越多的人可以接受隨時隨地看視頻;而相較長視頻而言,短視頻更符合受眾對碎片化知識的獲取。根據Talkingdata發表的《2015移動視頻應用行業報告》顯示,在所有移動視頻應用中,短視頻應用款數最少,僅占6.1%,但用戶數的增長幅度卻是最大的,同比增長401.3%。可想而短視頻的受歡迎程度。
2、從投資趨勢分析,經歷了2013年、2014年的井噴式發展、2015年的調整,2016年資本方仍然示好短視頻創業項目:3月19日,papi醬宣布獲得1200萬元融資,估值超過一億元;3月18日,二更宣布完成5000余萬元的A輪融資等。也傳聞原澎湃新聞CEO邱兵的項目還有可能獲著名投資人黎瑞剛投資5億,并控股70%。當然,資本示好的最簡單的邏輯還是商業問題。短視頻的O成本PGC模式,以及背后隱藏的流量和變現能力,都是被資本看好的。
3、媒體人自身的特殊優勢,如名人優勢、人脈優勢、營銷能力、配之傳統媒體人原有的內容積累,或者換句話說,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都是媒體,只是表現形式和傳播載體不同,但是內在都是相通的。而隨著優質內容的勢差越來越大,低門檻和高質量的要求日顯,短視頻逐漸成為傳統媒體人內容創業的新入口。
4、國外傳統媒體影響的趨勢。據了解,在《路透社研究所》的三位作者在研究英國、美國、德國和意大利等國大約30家新聞機構的發展戰略和路徑后發現,最成功的站外和社交網絡視頻都很短(不到一分鐘),而且在2016年初調查的數字新聞高級別領導者中,也有79%的人表示今年將在視頻方面投資更多。當然,這也從全球角度說明,短視頻是媒體的一種趨勢。
二、傳統媒體人該如何做好短視頻內容創業?
除了要求具備自媒體本身的“廉價娛樂”等特性外,短視頻最后鹿死誰手的關鍵其實還是分發能力。為什么這么說?
如你所見,其實每一波內容創業大致都會經歷兩個階段:從內容市場到平臺市場。這也說明了,內容創業2.0時代,除了內容本身質量之外,內容分發能力至關重要,即讓好內容到達更多用戶。而國內已經初見成效的短視頻內容創業者是如何做內容分發的呢?
比如二更,據統計二更的全渠道視頻播放量已經超過10億次,單條視頻最高播放量超過3000萬次。二更聯合創始人張文廣也曾表示,“二更注重制作原生視頻和內容營銷”。首先,二更是集前期創意策劃、中期視頻制作及第三步矩陣式傳播為一體的視頻平臺;其次,二更痛過合并深夜食堂延伸用戶群,值得注意的是,二更在推廣渠道方面非常的多元化。
“我們基本會覆蓋PC端的所有視頻網站來作為二更的推廣渠道,包括30多個熱門主流的APP,比如說新聞資訊類、視頻類等APP。我們還會把OTT也作為推廣渠道”,二更聯合創始人張文廣說,“廣告的價值不在于短期提升關注度,更在于長期影響到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有意思的是,在內容創業領域里,一個被經常提及的國外樣本——“NowThis”。他們的口號卻是不要任何主頁,只在社交網絡上分發。據了解,NowThis每天生產50-60條視頻是為不同平臺打造的。他們發現,硬新聞和突發新聞在Instagram上不受歡迎,而國際新聞在Snapchat上很受歡迎。
其社交媒體高級副總裁 Ashish Patel 還在2016年3月提出了成功的社交網絡視頻的四大標準:1、制作不需要聲音的視頻,默認靜音;2、確保前5秒吸引人,特別考慮到70%的人在手機上觀看;3、關注關鍵的數據,比如完成率和表現最糟糕的新聞,而不是嘗試再造病毒性點擊量;4、記住,情感驅動視頻的轉發。
思達派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本文作者琥珀,微信:weimic,聯系請戳:chenhongwei@startup-partner.com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