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北上廣、故宮H5爆紅,原來刷屏是個技術活兒!自媒體
我們常說,事件營銷可遇不可求,確實要想刷屏是不容易的,可是你看看那些被瘋傳到朋友圈中,大家茶余飯后的談資中都在扯著和某某刷屏事件的半毛錢關系,在刷屏的背后還是有些套路可參考學習。
2016年7月8日早上,航班管家與新世相策劃的“逃離北上廣”事件引爆,各種大V,直播,各大媒體,網紅等等參與下,一個說走就走的旅行成了熱門話題,從上午就已經有自媒體開始解密營銷邏輯,或者采訪事件策劃者等等。
海報
直播
用戶參與
線下廣告
關于事件策劃的幕后,我這里就不分析了,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類似這樣的刷屏事件,你能不能策劃出來,能不能執行的好,一樣的邏輯再來一遍,還有沒有機會?
這兩天還有一個刷屏的內容,就是《穿越故宮來看你》,一個唱著Rap的明朝皇帝,擺著各種姿勢,用微信熟悉的場景進行了一次創新大賽的招募,很多人都是被內容吸引而分享,刷屏就是這么的情不自禁!
為什么說刷屏是個技術活兒?雖然存在那么多偶然,但是做為營銷人、策劃人,你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未知的一切提前預知,如何達到刷屏的量級,不僅僅是媒介使用上的數量,重點還是內容的創意,之后才會放大。
那么“事件+營銷”真的就能刷屏嗎?
當然不是絕對的。
有人說不可以,有人會說可以。
我是把事件營銷拆解為兩個部分,那從事件和營銷兩個角度如何制造刷屏的可能呢?
1、關于事件
在什么地點、什么時間、都有什么人物參加(KOL意見領袖、網紅等),在人物部分就要考慮質和量,什么身份,有多少粉絲,參與的人物多少數量,也絕對了事件的火爆程度。
但是不是單純人多就算是成功有創意的事件營銷,比如某品牌發布會請幾千個媒體、自媒體人,同一時間刷屏,但是如果發布會沒有有趣的內容、或者直白的講沒有什么爆料、意外,刷屏也僅僅是金錢買來的傳播,例行公事而已,帶不來第二次、第三次傳播。
往往我們都掉進了自嗨中,不能自拔。
拆解幾個刷屏的案例,比如航班管家“逃離北上廣”:
地點:北京、上海、廣州機場;
時間:7月8日上午8:00-12:00
人物:30位獲得機票的用戶,3個機場直播網紅,以及KOL參與、大V轉發等
內容:“4小時,逃離北上廣”、“此刻,作自己的主”等等內容傳遞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2、關于營銷
在事件前、中、后,需要有不同維度的內容策劃,側重點也不一樣,營造一個事件引爆的氛圍,需要多媒體的組合,在事件現場通過直播等社交化易引爆媒體的傳播放大,事件就更容易擴散出去,制造了一個刷屏的效果,但不能少了后邊的匯總文章,這些揭秘爆料都是很重要的,那些數據和幕后,很多人都在等著看,刷屏刷的好不好,就差最后一篇文章了。
有很多人說套路不好,也有人習慣使用套路,我從來不排斥套路,你會發現我們出生之后,就在套路里,按部就班的上學,學習了各種套路性的知識,但是為何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成就也不同,這和營銷很類似,就算是套路,每個品牌,每個營銷人,從創意到執行,基本千差萬別。好內容和差內容,也影響了我們刷屏的效果。
舉例說明:
吳亦凡即將入伍的H5在2015年刷屏了,堪稱H5界的經典案例,差異化的創新讓人驚喜,具體我就不點評了,可以看之前我的文章:《“吳亦凡即將入伍”刷屏,一個不花錢也可以瘋傳的廣告!》
然而另外一個很類似的模仿之作就不是很成功,是360做了一個《周鴻祎私宅起火》的H5,引來很多吐槽。
這個H5大家可以找來看看,對比一下就知道差距了,同樣是H5,同樣用了視頻嵌入,但是內容好壞,決定了你是否可以刷屏,前者用了KOL之后,因為內容質量不錯,自然引爆,后者就算動用再多大V,也很難制造刷屏的感覺。
除了差內容,其實還有一些無底線的事件營銷,這些無營養的內容,一直充斥著營銷界,大概做創意的人拍腦袋一下就可以想出100個。比如那些用肉推做營銷的……
刷屏是個技術活兒,你覺得呢?
其實做營銷一點都不輕松,想想KPI,想想如何從策劃到執行,再好的創意沒有執行出來,或者執行的不好,都稱不上好創意。
如果說是技術活兒,盡管看似好多套路,基本的底線還是要堅守的。我做了一張內容營銷的總圖譜,歡迎大家公眾號回復“內容營銷”獲取。
最后總結一下:
刷屏話題不一般,
玩法套路要新鮮。
事件營銷需引爆,
內容創意質為先。
刷屏=事件+營銷,這樣的公式下,你或者可以套用很多內容,但在不同維度上,貌似都需要花點功夫,刷屏的量級也不同,是小圈子自嗨,還是行業事件,或者是全民事件……
【來源:艾瑞網 作者:魏家東】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