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鳴發內部信,否認騰訊投資但承認有資本接觸觀點
自去年始,各個行業的并購急劇增多,而近日,騰訊投資今日頭條的消息也甚囂塵上,在沉寂了多日之后,張一鳴在今天(11號)上午正式對外表態,否認今日頭條被騰訊投資的傳言。
在一個名為《傳聞騰訊會以80億美金的估值投資今日頭條,真的嗎》的今日頭條的問答帖中,張一鳴說到:
最近有同事鄭重地跟我說,他加入頭條的目的不是為了成為騰訊員工。我當然也不是,多沒意思。
他還推薦了一首歌——《Go Big or Go Home》,并附上了如下歌詞片段:So if I'm gonna go at all,go big or go go go,go big or go home。
去年6月18日,騰訊推出新聞客戶端“天天快報”,根據用戶的選擇及閱讀興趣進行內容推送,與“今日頭條”的定位十分類似,是直接的競爭關系,而這被認為是騰訊正式與今日頭條展開正面碰撞的舉動。
除了天天快報,阿里移動于4月宣布升級UC頭條為UC訂閱號,入局內容分發領域,并開始像扶持淘寶天貓商家一樣扶持UC訂閱號上的入駐媒體號。百度則在6月的年度聯盟峰會上,宣布將自媒體平臺“百度百家”升級為“百度百家號”,并接入廣告體系,對自媒體進行受益分成。同時,還存著新浪、網易等門戶網站的競爭。
面對著BAT的入場,門戶網站的競爭,內容分發行業的洗牌已經加速,今日頭條面對著諸多的變化與挑戰。
那么,為何說成為騰訊員工沒有意思?這次投資的傳聞是否是空穴來風?對于Go Big又該如何解釋?
在今日頭條的內部公開信中,張一鳴對包括收購事情在內的三個問題做了闡述:
1,創立公司,并不是想要躺在大樹下模仿別人。要的就是打破沉悶的格局,成為新的巨頭,哪怕只有10%的機會。
2,一直有資本市場接觸今日頭條,包括收購,合并各種方案。而業內的公司呢,只是一味的模仿,我們的認知更大、更有意思。
3,目前的競爭形勢比較復雜,巨頭都在入場。但是今日頭條的目標都能完成,也想結束國內的戰斗,走向全球。和平是不可以祈求的,資源總是難以壟斷的。對于新企業來說,唯有組織能力、企業文化是最基礎的競爭力。
張一鳴還稱,這是最壞的時候,也是最好的時候,更是最有意思的時候!
以下為張一鳴內部公開信的原文,略經鈦媒體編輯:
上周四的時候一則意外的"騰訊(/百度)投資(/控股)今日頭條"的傳聞在業界和公司都引起了波瀾。 因為上周正是是咱們的雙月會,所以我沒顧上跟大家聊。
今天,我回答幾個大家的問題:
1、有位同事鄭重地跟我說,他來加入頭條的目的可不是為了成為騰訊員工。
答:我當然也不是。我創立公司,才不想成為騰訊高管,躺在QQ和微信大樹下模仿別人,這樣多沒意思。The big become bigger,全球范圍都是如此。在中國,所有300億美金估值以上的公司都誕生于2003之前 (百度、京東),所有1000億美金以上的公司都誕生于1998年之前(阿里、騰訊),美國也是如此。FAG的流量和收入所占比重不斷上升。 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有機會打破這沉悶的格局,過程本身就很有意思。我認為,對我們來說,哪怕只有10%的機會,也值得為此全力以赴,何況我覺得不止。。。
2、有人問這事是不是真的,難道是空穴來風?
答:報道是傳言,不屬實。但也不算是空穴來風。隨著我們的DAU和收入快速增長,過去兩年一直有各種戰略投資和頭條接觸,其中不乏提出收購的、合并的、以及想并給我們的Offer。不過最近幾周并沒有特別的情況。我也沒查到這個報道是怎么冒出來的。 頭兩年別人理解我們是新聞客戶端,理解我們是一個單一應用,比較忽視我們,我們也有意保持低調(當時偷著樂)。
去年以來,業界大公司get到我們4年前的想法,然后國內的門戶們、瀏覽器們、甚至搜索引擎、微信、手機廠商開始集體效仿。雖然我也看不懂他們怎么這么沒有新意,但是領跑的感覺也蠻刺激。從大環境上看,媒體娛樂越來越火、人工智能越來越熱、用戶的精神生活的比重越來越大,估計這個領域的熱鬧程度會超過之前的O2O、打車、互聯網金融。
盡管如此,我覺得還不夠,我們心里的愿景,還是比他們現在所認知得更大、比他們能感受到的更有意思。所以我們可以領先的領域還很多,并且我們已經開始行動。 Let's Go Big.
3、目前的形勢如何,我們是否形勢大好?
答:當然不是。從去年以來,UC非常有魄力地將瀏覽器全部轉成頭條模式、百度不惜影響搜索體驗在手百中加上信息流,連號稱“不要讓用戶花更多時間沉浸”的微信都在各個角落塞文章推薦,更不用說OMG不僅利用手Q微信全量捆綁新聞插件,還砸巨資亦步亦趨地全面模仿我們的頭條號、千人萬元、甚至廣告投放。
在這種情況下,過去半年我們超預期地完成了增長目標,近乎提前完成原定全年目標,DAU增速、用戶活躍度、用戶時長都在加速提高。但我們不可松懈,要推演競爭形式會更加嚴峻,要認定對手的投入還會增加數倍,在渠道、銷售、人才、內容方面全面阻擊我們。 戰火紛飛,我們內心要淡定,但行動要緊張,組織更要加速成長。
上個月,我跟大家做了“保持危機感和始終創業”的分享,其中舉了2003年Google對陣微軟的例子。剛剛結束的雙月會上,我們也定了下半年重點策略,也把年底的總DAU目標從6000萬提高至8000萬。保持“冷靜但非常激進地前行”,爭取早日結束國內的戰斗。這樣才有機會走向全球、有機會達到愿景,有機會做更多精彩的事情。 和平是不可以祈求的,資源總是難以壟斷的。對于新企業來說,唯有組織能力、企業文化是最基礎的競爭力。
這是最壞的時候,也是最好的時候,更是最有意思的時候!
To experience. To create. To grow.
作者:張一鳴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