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現實存在很大的倫理風險VR
當下大量資本注入VR市場,將虛擬現實成功的以最迅猛的方式,帶入進大眾的視野,雖然當下的硬件、內容等均沒有實現普及化,但商家跟投資者們過度的炒作,仿佛虛擬時代已經來臨。據有關分析人士表示,在未來5年內,虛擬現實設備的市場規模將達到300億美元,到2020年虛擬現實消費者內容(視頻和游戲)市值達83億美元。所以,當除了像Facebook、谷歌和Sony這樣的大公司涌入市場,推出他們的虛擬現實解決方案,其他一些跟風者,如手機廠商、創業型公司、文化傳媒公司等等之類的,都宣布踏入VR領域,著手準備大干一番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開始思考:虛擬現實技術能給我們帶來的究竟是什么。
就在前不久,就有篇新聞報道稱一位虛擬現實的先驅對那些濫用虛擬現實的公司予以了警告。說到這位先驅杰倫·拉尼爾,就必須得追溯到80年代末,他與別人聯合建立了VPL研究中心,這是第一家生產虛擬現實頭戴設備和手套的公司。虛擬現實概念、哲學和技術出現伊始,科學家、藝術家、積極分子以及創始人們就已經在那里著手研究了。而30年后的今天,這位虛擬現實的先驅卻開始擔心虛擬現實進入大眾市場的前景了。
并在一次The Seattle Times的訪談中,拉尼爾對虛擬現實的危險性做了警告。“這將是接下來幾年中,我們將面對最大的倫理問題的領域,比在人工智能問題上還要大,”他這樣說道。
因為不得不承認,每一項新技術的出現都伴隨著潛在的新風險,雖然憑借著過去的經驗向我們表明,這些風險往往只是我們的多慮。譬如當年的手機,人們在為它能解決通訊而歡呼雀躍的時候,也有不少人擔心隨著它的普及,會讓孩子們沉迷耽誤學習,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手機行業在罵聲與喝彩聲中依然的茁壯成長,實現普及化。
但是之于手機行業的循序漸進,而今的VR虛擬現實技術給人的感覺就有點急功近利了。它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就突然闖進了我們的視線。它沉浸式的體驗開始蔓延至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角落。歡喜之余,似乎從來沒有人關注過,這樣的一門技術,是否存在很大的倫理風險,比如精神倫理,道德倫理等等。因為在這樣一個與陌生世界相交互的環境中,難免不會對人產生影響。
就像德國約翰內斯古滕堡大學美因茨分校(JGU)的一些學者正在研究公眾與研究人員使用虛擬現實可能導致的倫理問題,并做出了一份清單。因為隨著一些能夠創建沉浸在虛擬三維世界幻覺的頭戴式顯示器在市場上出售,從家用電腦或智能手機上生成虛擬現實世界的技術能力將會很快傳達給公眾。畢竟在不同領域都能有VR施展的空間而被媒體廣泛關注,但其風險目前卻遠遠沒有受到注意。
畢竟VR最大的強項是給人沉浸式的感官體驗,而往往就是這種能給我們創造很強幻覺的事實,能讓它成為一個很大的精神倫理風險。因為沉浸在虛擬現實中會導致離開虛擬現實環境后的行為改變。重要的是,VR所創造出的一個情景,都是由虛擬世界的主人所決定的,里面所有的視聽感官設定,都或多或少會存在一些“心理操縱”的可能性。而且現在VR內容主要以視頻游戲為主,較為吸引人的體驗游戲又是射擊、對戰類型的,當一個人不斷沉浸在掠殺和洗腦的虛擬體驗中,難免不會把一些行為帶入現實,對使用者精神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
其次過多的沉浸于虛擬現實中,在道德倫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風險。當人們都沉浸在虛擬的世界當中,人與人之間將會變得越來與冷漠。就拿智能手機的普及為例,現在到哪基本上都是每人一部手機,到哪都是“低頭族”,人們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就少了。而VR能提供的沉浸式是基于個人的,每人頭戴一部設備,思想行為被眼前的世界所固定,早已無暇顧及周遭的一切,而且當下VR涉及多個領域,購物、旅游、看電視、玩游戲等都能在虛擬的環境中一次性搞定,基本可以做到不與人交流,如此一來,使用者如果一旦脫離虛擬的世界,對這個本身就沒有多少安全感的社會環境,就會變得更加偏激。
當虛擬和現實之間的邊界變得越來越不清晰的時候,所制造的倫理困境還有非常多,這里只是列舉了其中的兩類。當下企業者瘋狂涌入,假使短期內技術取得很大進展的虛擬現實技術獲得普及,那就絕不是像智能手機那樣,都變成“低頭族”的問題了,到那時就有可能是相見不識,猜忌橫生,使用者都被洗腦,整天活在虛擬的世界,分不清虛實。所以不管是企業,還是開發人員,都應秉持人文理性,在虛擬現實真正來臨之前,給玩家建立一個規范的虛擬環境。
作者:VR日報,微信搜索關注“VR日報”,微博@VR日報網,轉載請注明版權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