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把手伸向“校園貸”:是弊大于利的雙刃劍金融
文/藍鯨TMT 于琦
隨著金融創新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互聯網金融平臺試圖做大自己的蛋糕,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入場,更把手伸向了大學生這個龐大消費人群。然而由于大學生沒有足夠的還款能力,再加上其他監管因素等,P2P向大學生推出的“校園貸”收效甚微,甚至出現了利率過高逼死大學生跳樓的惡性事件出現。
實際上,相對于P2P平臺借款給大學生解決其暫時的困難相比,更多的是能夠滿足大學生的消費需要,甚至助長攀比貪婪之心,兩者相較取其重,P2P想開辟大學生這個市場還是弊大于利。
平臺:審核門檻低 還款難壞賬多
從2009年開始,銀監會禁止向未滿18歲的學生發放信用卡,銀行向滿18歲的學生發卡,必須要經由父母等第二還款來源方的書面同意。此舉使得各大銀行紛紛叫停了大學生信用卡業務,大學生想獲得金融服務的渠道更加狹窄。
一般來說,享受金融服務的渠道有三個:一是銀行貸款或銀行信用卡,可以提前預支現金或提前消費,但審核門檻高手續繁瑣;二是小額貸款公司,審核門檻稍低利率高;三是網貸平臺,審核門檻低,方便快捷,表面上看來利率適中,既能夠滿足高效率又能夠使學生承擔得起利息。無疑,這也促使大學生紛紛選擇P2P平臺享受金融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P2P平臺在推出“校園貸”的時候往往是審核零門檻,有的甚至只需要提供學生證即可在線申請貸款,根據學校的不同級別來給這些大學生撥款。如某個網貸平臺可給“211”“985”級別的學校學生最高提供3000元借款,二本院校學生最高提供2000元借款,依次遞減。在之前其他媒體的調查報道中發現,個別校園貸平臺申請人已超75萬,申請者三本院校和高職居多。
目前,網貸平臺提供給大學生的“校園貸”有兩種模式,其一是分期消費貸款,和銀行信用卡相類似,可用于提前消費,或是電商購物平臺,可分期還款的模式。其二是小額現金貸款,直接把借款打到借款人的卡內。P2P平臺以這兩種模式收取分期手續費或利息盈利,顯然,為學生提供現金借款的平臺難以控制借款流向,風控措施很難完善。
由于大學生沒有經濟來源,風險承受能力弱、消費理性欠缺等,使得開展“校園貸”的P2P平臺壞賬率提高,很多大學生只顧享受眼前,把事后的還款拋之腦后,未來還可能到影響個人征信,最終也只能是父母兜底。
大學生:個人信息被盜用 網絡詐騙多發
2016年3月河南某高校學生鄭某,因賭球欠下近60萬元校園網貸后,跳樓自殺。鄭某利用校園貸經營漏洞,借用、冒用28名同學的身份證、學生證、家庭住址等信息,分別在14家網絡分期、小額貸款平臺,變現、申請小額貸款總金額高達58.95萬元。當他意識到貸款已經超出了償還能力,便縱身一躍。
由于平臺審核門檻低,線上通過學生證即可申請小額貸款,倘若一名學生獲取另一名學生的身份信息,很容易冒用他人的身份去貸款,鄭某就是利用這塊漏洞,多次盜取他人個人信息,被冒用身份的無辜學生,未來將不得不面對信用記錄遭抹黑、每天被追債等問題。
對于身份信息被他人盜用后所背負的債務,被盜人是否有義務還款呢?有業內人士稱,他人盜用其他個人信息借款的,屬于詐騙犯罪行為。被盜用信息的學生一般可被免除還款責任,但要根據在案證據具體分析。
除了學生之間的盜用外,網上虛假貸款平臺也層出不窮。這類的平臺打著互聯網金融推出“校園貸”的旗號,一方面以此盜取大學生的個人信息,利用這些個人信息從他處騙取貸款,從而可以在不影響個人信用的前提下騙得資金而不需要償還,最終消失匿跡;另一方面,以繳納“保證金”為理由,讓學生先轉賬再貸款,然后切斷聯系方式消失。
無論以哪種方式,網絡都是詐騙多發地,尤其在金融不斷創新的今天,利用“校園貸”為誘惑的也不在少數,這其中暗藏的“炸彈”也不是心智還未完全健全的大學生能夠辨別的。
政策:監管存空白 約束能力小
隨著“校園貸”扎堆校園金融市場,除了平臺自身審核門檻低和風控能力不足外,社會上存在的高利貸、傳銷、暴力催收等也在向校園滲透,一方面要加強對大學生金融知識的普及,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校園貸”的監管。
日前,教育部和中國銀監會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大不良網絡信貸監管力度,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實時預警機制。及時發現校園不良網絡借貸苗頭性、傾向性、普遍性問題,及時分析評估校園不良網絡借貸潛在的風險,及時以電話、短信、網絡、校園廣播等形式向學生發布預警提示信息。
雖說下發了通知,但重點布局還是在建立預警和加大對大學生教育這一方面,對于網貸平臺基本沒有約束力。
目前,推出“校園貸”的P2P平臺仍面臨四大嚴峻問題:其一,審核零門檻,風控能力嚴重不足;其二,運營漏洞多,個人信息經常被冒用;其三,利息坑大,違約金高,除本息外隱瞞其他費用,利率算下來高達百分之四十;其四,暴力催收頻現,甚至觸及法律邊緣。
鑒于以上的種種問題,監管不應再廣泛聚焦于互聯網金融,校園金融市場的泛濫更需要政策層面來發力,期待相關的法律法規能夠盡快出臺。
結語
創新型金融滲透到校園,使得大學生能夠享受金融服務本是一件好事,但往往創新都會帶來一定的風險,不法分子鉆空子,既得利益者鉆漏洞,讓本來就風聲鶴唳的互聯網金融再起波瀾。
P2P把手伸向“校園貸”,本是雙贏的局面在目前的形勢下卻是弊大于利,如何發揮好雙刃劍的作用,看來更值得深思。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