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塊錢刷出10萬播放量,視頻網站刷流量很普遍?觀點
最近,娛樂資本論發現了一部神奇的網劇——《動漫英雄春季版》。
今年4月,這部劇在搜狐視頻上線之后,12集積累點擊量215萬;而去年12月,同一個IP、核心編劇為同一人的《動漫英雄》,整季8集積累播放量高達1.4億,前后數據相差懸殊。個中原因,不知是搜狐今年查得更嚴了,還是IP擁有者發現內容不行,就算“做數據”也是然并卵,于是干脆放棄。
無獨有偶,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向娛樂資本論爆料,去年下半年有部超級大劇在兩家視頻網站聯播。首播之后,兩家一直在攀比點擊量,從8000萬到1億再到1.5億,“看得出兩家數據根本沒有按照正常的攀升比例,甚至出現了一個小時飆升一倍的情況”。
近期,還有一部播放量突破20億的網劇,相關PR稿已經刷爆了朋友圈。但這部劇的數據還是引發業內質疑,有視頻網站編輯表示,首先這部劇確實不錯,但是不至于那么夸張。真到10億正片級的播放了,周圍會有聲響的,各個論壇貼吧數據會一下飆高,和正常的VV(訪問次數)升高導致評論增多的趨勢不一樣。
而據微博網友的觀察和統計,“現在各網站每年排名前50名的劇的播放量全部加起來最高超過100億,還不包括電影和綜藝的播放量,而全國觀眾才14億。”發表這番言論的網友名叫“影視劇透社”,她表示,自己經常盯相關數據,“會發現不少劇十分鐘前可能是2億,十分鐘后成了2.5億,這種情況很常見”。
這是繼電影院幽靈票房后,視頻網站幽靈點播量正浮出水面的節奏?事實上,娛樂資本論曾針對網絡大電影刷點擊量一事采訪過不少視頻網站內部人士,但基本上都被婉拒了,對方給出的理由是“這種事兒比較普遍,實在是不好說什么。”
那么刷流量的渠道主要集中在哪兒呢?娛樂資本論在淘寶頁面查詢“刷點擊量”,發現了不少提供類似服務的店鋪。在與一家自稱“淘寶NO1”的“XX原創工作室”的店家取得聯系后,小娛成功購買了20元的刷量服務。不到20分鐘,點擊量就“充值”成功了,對應的網劇播放量增加了10萬。
通過周邊采訪和分析,娛樂資本論發現,“刷流量”其實已經牽涉到內容制作公司、投資機構、視頻平臺、廣告主等多方利益,但為什么業內會對此避而不談?這樣的潛規則,真的無解嗎?
播放量明碼標價:每萬次播放量1-5元
在淘寶輸入“刷流量”等關鍵詞,標有“代刷視頻播放量推廣,優酷、騰訊、土豆、樂視評論/贊/推廣上首頁”一類名稱的商品,看起來量很大。雖然從第一級頁面看,月成交量都只有幾百、幾十,但進入店內打開商品,卻發現月成交量基本都能破5千。在嘗試進入一家“XX原創工作室”的店后,客服自動彈出了一張“報價表”。
據該客服人員介紹,刷量流程很簡單,把視頻鏈接給他、下單支付后,他們就會馬上安排刷量。客服人員還信誓旦旦表示:“你們看到的增量,就是我們刷上去的。”而當小娛問起“晚上刷量是否更保險”,客服人員坦言:“不用,現在就可以刷。但大半夜比較好刷,肯定還是有些套路的。”
根據對方給出的報價:“騰訊土豆 1元1萬,愛奇藝樂視網2元1萬,搜狐4元一萬,優酷5元一萬。”
據淘寶賣家介紹,“搜狐一直以來都比其他網站嚴格。優酷曾經嚴打過,現在技術穩定下來后,價格漲了,量也控制了,每天最多100萬。至于愛奇藝,如果刷過一次,就會被鎖住,而且還會增加難度。”隨手一查,不難發現,除了上述主流視頻網站,A站、B站也存在這一情況。有知情人士透露,如果是一些行業地位較低的,刷的意義比較小的,就不會有人針對它研究刷量的方式。
那么刷量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一名游戲程序員告訴小娛,“這并不難,只要有代碼就能做。一般來說,視頻網站都會有防作弊的系統,但只要掌握了驗證的規律之后,想突破這個系統并不難。就算難,也還是能想出辦法的。”據悉,這種賣家一般都不是小作坊,更多是團隊操作,“很多是可以通過SEO優化增加視頻播放量、頂踩贊、粉絲訂閱、評論回復的。”
刷流量迷局:誰是明眼人,誰是被忽悠的勺子?
看到這里,大家也許會對這場刷流量大戰有諸多疑惑:
首先,片方瘋狂刷流量為哪般?
一般人們會以為,網劇片方刷流量的目的是為了拿到視頻網站更多的流量與廣告分成。其實并非如此。
原來,視頻平臺會根據有效流量的大小與內容提供方進行七三或六四分賬,當然這只是一個泛泛的數據,實際能分到多少由平臺說了算。一位PGC公司創始人就告訴小娛,“反正如果你指著廣告或流量分賬活,就相當于等死。”在他看來,片方通過流量分成能拿到的實際利益九牛一毛。
比起流量,片方更看重的是討植入客戶的歡心。據娛樂資本論了解到的情況,一些片方刷流量的動機是為了完成與植入廣告主的對賭協議。由于廣告主往往拿不到視頻網站的后臺數據,因此一些不懂行的廣告主可能會被虛高的數據“忽悠”,而片方不僅無需承擔對賭失敗的風險,還可以借此與廣告主談續集合作。
其次,刷流量的問題那么常見,各大視頻網站也已經在“嚴打”,為何還屢禁不止?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道理很簡單,刷流量并不觸及網站的實際利益。視頻網站后臺編輯需要結算的是有效數據,片方刷流量如果確實起到效果,有時,還能提升網站的聲譽。
當然,也不是各家都坐視不管,據一些知情人士介紹,目前騰訊因為分發渠道多,對有效點擊量的把控相對較難;而愛奇藝、搜狐、優土等網站則安裝了屏蔽系統,每次檢測到有ID刷流量就會發出“黃牌警告”,超過三次則將其拉入黑名單,該視頻也可能會直接被下架。
從各家視頻網站的刷流量報價以及難易,不難推測他們防刷系統的精良程度:騰訊和土豆最便宜,價格是1元/萬次,愛奇藝樂視網2元1萬,搜狐4元一萬,優酷5元一萬。有些網站還有額外限制,比如優酷每天只能刷100萬,在愛奇藝刷網劇需要2—3天,搜狐視頻是最嚴格的,需要1個月購買的流量才能到賬。
這場刷流量的博弈,到底忽悠了誰?
據娛樂資本論了解,現在很多投資機構,在投資初期就會與內容公司簽對賭協議,“如果無法實現盈利,或者幾年內營收狀況差,承諾的投資金額可能不再會到位,甚至要求創業者回購股份。”可想而知,迫于各種業績壓力,制片方自然就會刷流量。所以在刷流量的亂局中,投資方頗為諷刺地同時充當了推波助瀾者和被愚弄者的角色。
但隨著刷流量這件事越來越普遍,一些對此知情的投資機構,會在投資之前綜合考慮團隊實力、作品等因素,不會只看數據,而且謹慎一點的投資方還會去找第三方公司監測有效數據,甚至,直接找到視頻網站內部的編輯求證此事。
一位視頻網站的編輯就告訴娛樂資本論,她自己就接到過多個投資方打來的求助電話,“他們也不知道從哪兒拿到了我的號碼,就說自己是誰誰誰,準備投誰誰誰。要我客觀的評價。從平臺角度。問的問題都很專業。集中在排名、播放完成度、粉絲粘性這些。完全不會問VV(訪問次數)。”
這當中,播放完成度就是一個相當關鍵的指標,如果一部劇的播放量被大量刷高,那么播放完成率往往就會顯著低于同類的其他劇。其次,一部作品的評論量也是重要的考察維度。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些網劇的片方甚至還會給競爭對手刷量,這又是怎么回事?
原來,一旦刷量被視頻網站發現,常常會被撤銷推廣位,甚至還有競爭對手幫著刷量導致視頻被鎖定的情況出現。一旦被技術團隊發現,所有刷上去的量全部都會刷下來,早在幾個月前,就曾有網大公司發文,怒斥自己的網大被競爭對手刷了量。
“你們可不要小看我們的數據團隊,厲害著呢。”有視頻網站內部人士這樣說:“但只要大領導發話,很多事情,其實都可以有意外。網生內容領域,水還是很深的。”
【作者:娛樂資本論(yulezibenlun),吳麗仟、李靜/文,吳立湘、鄭道森、曹樂溪/編輯】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