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手機流量費7000元?!流量為啥跑得快?專欄
去年10月份三大運營商放話“流量不在清零,可以累積到下個月使用”,自此之后,關于流量用超的話題層出不窮,各類天價流量的新聞時不時就有發生,很多人覺得不清零之后,流量用的更快更多,一秒鐘幾百兆流量的事時有發生!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并且也不單單是某一家運營商的消費者遇到這種事,這個現象還普遍存在。
下面來看幾個案例:
1事件一:
中國經營報、央視新聞等昨日報道,最近有一個山東消費者遲女士收到中國聯通客服發來的一條短信,話費合計7164.37元,其中僅上網費就高達7100余元。根據遲女士的說法,后來中國聯通方面主動協調“交400塊錢就行了”,被張女士拒絕(主編觀點:拒絕的好~選擇息事寧人,事情永遠不會被徹底解決,只會助長此類事件更多的發生,近期各類天價事件正是在輿論的風口,天價蝦、天價魚、以及前天剛出的天價茶新聞,各類天價事件在不停的挑動著消費者的神經,近些年,隨著網絡社交平臺的普及,消費者的維權意識逐漸加強,各類丑聞在社會輿論發酵中逐漸清晰,還消費者公道,那么天價流量事件會不會終結流量消費糾紛?)。
2事件二:
北京律師張新年,去年7月份因為手機10分鐘“跑”了2000多兆流量,和移動公司雙方協調未果,近期已將中國移動北京公司告上法庭。移動稱計費準確,客戶訪問并重復下載某段較大視頻24次,該視頻大小為242MB,消耗流量2489MB。
3事件三:
張先生近日發現,自己上午查詢手機套餐流量還剩600多兆,晚上已欠費高達500余元。明明手機套餐流量在2500兆左右,中國移動卻從其使用量的2000兆后就開始套餐外計費。這種做法,雖沒有專業的數據來證實移動的收費問題,但確實令人詫異。
4事件四:
廣州的謝先生使用的運營商是電信,據他反映,他的手機有時1秒用掉二三百兆流量。當他向廣州電信投訴時,客服人員告訴他可以返還部分錢,但責任應歸咎于謝先生的手機本身。謝先生還稱,他身邊還有其他幾位使用電信的朋友也反映流量使用過快。
各家運營商的消費者均出現這樣的問題,這究竟是什么原因?與流量不清零真的有關系嗎?
每到這樣的新聞出現,各大運營商都會面臨“是否系統有漏洞”這樣的質疑之聲,結合各大媒體、研究機構等對目前這一常態現象的分析,主編今天給大家分析一下,流量去哪了:
1硬件問題
針對硬件問題,主要是說目前智能機的普及和智能機的硬件配置越來越好,運行速度越來越快,所以上網流量用的更快。同時,4G網絡普及后,網速也比3G快的多。所以,稍不注意,流量就蹭蹭的跑。
說的也是,還記得當年用諾基亞的時候,一個月5M流量都用不完···
2軟件問題
在去年“當月流量不清零”服務開始實施后一個月,新華社做了一篇關于手機APP吸費問題的深度調查報道,分析了手機APP吸費的問題,我們目前的手機中很多軟件都會在用戶不知情、關不掉的情況下,肆無忌憚地更新、下載以增加流量消費,其中不乏很多知名App軟件。
某安全中心數據顯示,2015年第三季度安卓平臺新增惡意程序主要是資費消耗,占比為53.1%;其次為惡意扣費41.5%和隱私竊取3.6%。資費消耗類惡意程序主要通過私下撥打電話、發短信、頻繁聯網等方式耗費用戶的流量和話費,是用戶較難察覺的一種惡意行為。
主要指手機各類軟件應用的誘導下載,惡意吸費軟件、木馬軟件的惡意吸費。
另外手機應用軟件,越新的應用版本都是越耗流量的,因為開發的功能更多了,很多漏洞被修復之后就更加流暢。
3運營商系統漏洞
在“當月流量不清零”服務開始實施后,各類投訴事件紛至沓來,所以運營商也采取了防止天價費用的措施,三大運營商分別開通費用封頂措施,當前費用達到600元就封頂,有專家分析這一程序的改變有可能給計費系統帶來漏洞。不過,中移動針對系統漏洞發表聲明,如果計費誤差,雙倍返還。所以,這個觀點可能不太成立。
4消費心理專家分析,更多的可能是消費者的心理感受或者消費習慣的變化引起的,比如流量不清零之后,消費者在使用時可能會覺得多數情況都是在用wifi,剩余的移動流量 很多,上個月又可以累積到這個月,或者是另外一種心理:目前各大運營商都推出了很多優惠上網套餐,一個月幾個G的流量使用戶用起來更加放心,加上不清零,每個月用流量都很放心大膽,總之,不論什么情況總一直認為自己流量有很多····主編大大就是這樣···
總結:
可以看出,手機各類軟件應用的誘導下載,惡意吸費軟件、木馬軟件是最主要的吸費來源,但是據主編了解,應用軟件和運營商是有合作的,對于應用軟件所產生的軟件流量費,運營商和軟件開發者是互利的關系,當然,正常的軟件流量費的互利合作無可厚非,但是與惡意吸費應用是不是應該撇清關系呢?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運營商、手機生產商、吸費軟件開發商三者之間也是有合作的關系,以合約機為例,我們都知道,合約機比較便宜,一般綁定運營商的套餐,同時,也該注意到一些合約機上預裝的各類APP軟件,被消費者廣泛詬病,用不上卻卸載困難,成為用戶流量消費的重要通道。
其實,在移動網絡普及之后,運營商此前最大的短信業務受到很大沖擊(最起碼短信拜年完全被微信拜年取代了),所以,新的流量業務成為增長業務,如果運營商能自覺處理和這類軟件的合作關系,杜絕使這類軟件靠吸流量盈利,那么想必天價流量事件會越來越少,只有站在消費者利益上考慮,才能有長久的發展。真的覺得流量糾紛投訴事件一時半會兒還會繼續,直到哪天wifi全覆蓋了,看誰還來吸費~
匯集31萬行業大咖,有種、有料、有視角的互聯網原創平臺,關注“互聯網新鮮事”公眾平臺(webtech)還可免費領取200本經典行業電子書籍哦!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