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和周四是微信謠言發布高峰期自媒體
微信分析報告顯示:夸張圖片、驚悚標題幾乎是標配
微信上的“謠言”集中在哪些時段出沒?有哪些閱讀量超過2000萬、點贊數10萬+的文章其實是聳人聽聞的謠言?日前,中山大學大數據傳播實驗室聯合微信安全團隊發布《微信年度謠言分析報告》。報告顯示,謠言發布的高峰集中在一天中的傍晚、一周中的周四、一年中的寒暑假。
《報告》分析了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間微信公眾號中被舉報較多的疑似謠言文章共2175條,通過技術分析將這些謠言進行分類,尋找它們的傳播規律。結果顯示,謠言發布的高峰集中在一天中的傍晚、一周中的周四、一年中的寒暑假,因為在這些相對非繁忙時間,人們更加有空進行閱讀和分享,也為謠言傳播提供了更多可能。而在一天當中,“謠言”往往在11點這個接近中午的時間出現第一個高峰,17時至21時是第二個高峰。這主要是因為中午11點接近午飯和午休時間,17點接近一天中的下班時間,謠言比較喜歡趁“閑”而入。
在謠言類別上,健康養生、人身安全、財產安全、政經和社會秩序、愛心轉發、廣告營銷、奇聞趣事、色情等較為常見。其中,比例最高的是失實報道類,占比達31.4%,主要包含社會政策/秩序、經濟狀況等內容;其次為健康養生類,占15.1%,主要涉及食品安全、疾病和健康養身等內容。
在2000多條疑似謠言中,有5條謠言的單條閱讀數都接近或超過2000萬,再加上被多個公眾號轉發,其傳播影響力可謂巨大。《報告》顯示,《為姚貝娜、傅彪治病的名醫終于站出來講真話了!和你息息相關》、《請一定轉給你身邊的女生看,這是最新騙局!》、《這7種肉,醫生已禁,比砒霜還毒》、《家里的這兩種液體一旦合體,馬上死亡!速速擴散!》等文章都是謠言。
其實,“謠言”的傳播也有一定規律,夸張的圖片、驚悚的標題幾乎是謠言的“標配”。約95%的謠言都未申請原創。從誘導分享技巧上看,道德捆綁最有效,利用公眾的愛國熱情等實現道德壓力傳播。
來源:北京晨報 作者:韓元佳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