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網貸亂象叢生 監管門檻亟待設立金融
“兄弟們我要跳下去了,聽說跳樓摔下去會很疼”。這是鄭州市河南牧業經濟學院一位大學生臨終前的遺言。
無需本人出面,不要任何抵押,只需身份證、學籍證明,甚至簽字和照片都不是本人,便可以成功獲得數千至數萬不等的校園貸款。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大二學生鄭德幸以28名同學的名義,在14家校園金融平臺成功貸款六七十萬元,事后無法償還債務,最終絕望跳樓。可以說,這次悲劇的發生,與校園網貸息息相關。
校園網貸呈井噴發展 學生成“犧牲品”
網絡信貸,簡稱網貸。主要指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借貸,過程由借貸雙方自由競價,撮合成交。由于大學生消費能力強,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一定程度上為網貸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沃土,從而催生了“網貸進校園”熱。
據統計,校園網貸近年來發展呈井噴趨勢,目前,國內校園網貸平臺已達百余家,主要模式分為三種。一是號稱幫助大學生上學和創業的P2P貸款平臺,比如貸貸紅、投投貸、名校貸等。二是提高大學生生活質量的分期購物平臺,如趣分期、任分期、分期范。三是阿里巴巴、京東等大型電商企業拓展業務,進入校園,推出如京東白條,螞蟻花唄等業務。
一方面,校園貸款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學生消費需求。但由于學生自制力弱,消費欲望強,最終欲罷不能,而單一網貸平臺借給一個大學生的金額畢竟有限,為償還借款,只能通過多家平臺借款,就難免拆東墻補西墻,甚至出現“利滾利”的惡性循環。甚至有部分貸款人員騙取同學資料進行大批量借貸,如文章開頭提到的鄭姓學生。實際上大學生成為網貸“犧牲品”的并非個案,2015年底,湖北大學一名學生為購買蘋果手機申請網上貸款,最終陷入“連環貸”欠下70多萬債務。此種案例,比比皆是。
鼓勵、誘導、催債 網貸平臺亂象紛擾
既然學生償還能力有限,為何校園網貸平臺放心將巨款無審核借貸給學生?實際上,學生與學校、家庭掛鉤在一起,為了順利畢業、取得學籍,學生不可能一走了之。而家長為了防止子女學業被耽擱,最終不得不為學生的借貸買單。
除此之外,網貸平臺鼓勵學生貸款消費,大打低利率策略。從借款月利率來看,國內校園網貸平臺月利率遠低于目前銀行信用卡1.5%的月利率(中國人民銀行統一規定,收取日利率萬分之五,月利率0.0005*30=0.015)。據統計,趣分期和分期樂的借款月利率都是1%,拍來貸和貸貸紅的借款月利率都是1.16%,速溶360的借款月利率是1.3%,名校貸月利率更是低至0.99%,通過低利率優勢吸引大學生貸款成了校園網貸的慣用手段。然而,一旦大學生逾期未還,則需要支付數倍利息的違約金。
更有甚者,一旦學生沒錢償還違約金,或者拖欠甚久,某些無良網貸公司甚至會買通黑勢力,社會閑雜人員上門催債,甚至付諸暴力,使得學生身心健康受到極大摧殘。部分學生不敢回家說明事實,甚至走上了偷竊、搶劫的道路,這些行為已經觸犯刑法,令人發指。
審核不嚴、注冊無門檻 校園網貸亟待監管
據易觀智庫2016年1月報告統計,按照2015年2600多萬名在校生的基礎、每人每年分期消費5000元估算,大學生消費市場規模可達千億元。龐大的校園市場吸引著網貸平臺涉獵,并加劇了校園網貸市場競爭。部分平臺為了拓展業務,擴大收益,降低申請門檻要求。甚至到達“有申請即批準”的地步,非本人申請貸款也能批準,直接略過審核過程。
除平臺自身審核不嚴外,銀監會來監管目前僅下發了《指導意見》,尚未對P2P進行正式監管,且意見并未正式實施,使得目前的監管主體缺失。更重要的是,這些網貸平臺本質上不屬于金融機構,并不在銀監局監管范圍內,屬于“三無”機構——“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機構監管”。因此,應明確監管責任主體,規范審批流程,加速法規制定。三管齊下,方能整治校園網貸亂象。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