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票怎么玩?銀行與票據之間的那點小心思金融
說到票據,其實是一個比較綜合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可以代替現金流通的有價證券。之所以說它是個綜合概念,是因為它既包括匯票,也包括支票,還包括本票。
僅拿匯票來說,又分為銀行承兌匯票(簡稱銀票)和商業承兌匯票(簡稱商票)。而匯票的形式,又有電子票和紙質票的區別。
今天,咱們只把其中的一個點給詳細說一下,就是銀票到底是咋回事?
銀票,是由付款人委托銀行開據的一種遠期支付票據,票據到期銀行具有見票即付的義務。理論上來說,銀票的承兌方是銀行,所以只要確保票據本身的真實性、合法性,則基本上不存在到期無法兌付的風險。
從期限上來說,紙質銀票的期限最長不超過6個月,電子銀票最長不超過1年。
說到銀票,經常會聽到的一個詞,就是貼現。比如持票企業需要資金時,就可以將手中未到期的銀票向銀行申請貼現。當然,這需要額外支付一定的利息,即所謂的貼現率。
貼現率也可以理解為,持票企業將這張票據貼現給銀行要付出的成本。所以貼現率越低,則意味著企業通過票據獲取現金的成本越低。
目前,銀票的貼現率基本在年化3.55-3.85%之間。其中,國有股份制銀行低于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業商業銀行,中西部地區低于沿海發達地區。
我國的商業銀行間,存在一個龐大而又相對封閉的票據市場,而票據業務又是銀行體系里唯一完全市場化定價的業務。所以,不同的銀行在不同階段,對不同類型(承兌方、金額、期限)的銀票,貼現價格是有差異的。
差異不僅體現在公開的價格上,同一銀行下,不同地區的分行、支行之間,也存在著差價。而且明面和實際的價格也存在差價。這屬于典型的專業領域信息不對稱現象,從而給了相關專業人員逐利的空間。
銀票,作為銀行的一種中間結算工具,在多年的實際應用中,衍生出了很多種玩法。
第一種,以票據業務沖銷銀行壞賬。
比如某個地區的一家支行,通過做大票據業務規模,提供票據業務的收入,利用產生的收入來沖銷壞賬。銀行很樂意這這么,那是因為票據業務收入,是典型的無風險中間業務收入,它不占用銀行的信貸額度。所以,這對于一些壞賬較高的銀行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這也是銀行間票據貼現價差的主要來源。
第二種,以票據業務占用銀行資金規模額度。
比如某家分行今年的可用資金規模是100個億,那么它可以選擇用這些資金來進行放貸,或者也可以用來做票據業務。
但放貸是風險業務,特別是在當前市場環境下,銀行普遍是壓縮貸款的。可如果今年的總額度用不完,到明年總行肯定會縮減額度的。對分行的負責人來說,額度就是權利的來源,所以為了維持住總額度,通常會選擇做一部分無風險的票據類業務來占用額度,好把總額度使用完。
注意:票據業務雖然不占用銀行的信貸額度,但是會占用總的資金規模額度。
第三種,“消規模”業務。
比如企業需要從銀行借800萬,銀行因為信貸額度等問題,不能直接給企業放貸。就采用迂回方式,先讓企業以繳納20%保證金的方式開票。于是,企業以200萬保證金,到銀行開出1000萬,期限為1年的銀票。然后企業再找個第三方銀行,通常是城商行或農商行進行貼現。假設企業選擇了一家城商行進行貼現,貼現率年化3.8%。那么貼現后,企業獲得現金962萬,扣除200萬的保證金后,還剩762萬,比較接近于企業要獲得的800萬資金了,后面不用再支付利息。
這家貼現的城商行,和之前那家開票的承兌行,再簽訂一個逆回購協議,就可以了。
對于開票的承兌行來說,由于是從同業(銀行)回購票據,有貼現銀行的信用背書,不用審查這筆票據對于貿易背景的真實性,而且也不占用承兌行自身的信貸額度,不在其資產負債表內,相當于把這筆貸款出表了,很合算。
對于貼現的銀行來說,因為是銀票且有逆回購協議存在,也不存在太大的風險,只需放心賺取中間手續費就行了,也很合算。
由于這類業務,需要連接不同的銀行和企業,所以一般來說,都是由專業的中介來操作,本質上還是存在一定風險的。這也是近期央行和銀監會下發的風險提示和管理意見中,重度監控的一類業務。
第四種,票據池類業務。
比如對于中小微企業來說,一般所持有的票據,大部分都是小面額的,也就是俗稱的小票。而在銀行內部,由于每張大票、小票的貼現流程操作成本幾乎是一樣的,銀行都是有趨利性的,這就導致銀行對大票和小票的貼現率,有很大的差異。大票貼現率低,小票貼現率高。
通過票據池業務,就可以將企業的小票并成大票,降低企業的票據融資成本,又能給中介機構帶來一定利差空間,這種業務也受到很多沒有能力自建票據池業務的小銀行的歡迎。將小票并成大票,需要依托真實貿易背景,將小票作為抵押物跟銀行合作來開成大票。
以上,就是銀票的幾種主要玩法。下回再和大家說說紙質票和電子票的相關內容。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