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么不看好Apple Pay?金融
被ApplePay刷屏了。這一次,傳統的支付清算老大哥銀聯,拉上全球手機市場老大蘋果,再加上國內19家主要商業銀行,聯手向移動支付市場發起了沖擊。
ApplePay的技術體驗無疑是極致的:拿著iPhone手機,靠近銀聯讀卡器,手指輕輕一觸,即可使用TouchID進行支付。
ApplePay入華前景如何?筆者的觀點是,只要銀聯、蘋果和銀行之間不出現內訌,完全可以在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上占據重要席位,乃至后來居上,但想要在短期內撼動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地位,就是癡人說夢了。
這里說三點。
改變用戶習慣談何容易
目前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已經占據國內移動支付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覆蓋了幾乎所有的主流用戶人群。
表面上看,這一局面的出現,不過是短短兩年間的事情。但其背后,是阿里和騰訊十余年苦心經營的結果,這兩家公司締造了龐大的互聯網生態圈,連接了大部分中國人的生活與消費。
讓用戶改掉使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習慣,就是挑戰業已形成的互聯網生態圈。難易如何,可想而知。
當然,ApplePay可以效仿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曾經做過的——燒錢補貼,以此刺激用戶支付習慣的改變。但是,ApplePay牽涉的利益主體太多,燒錢推廣這事會比較復雜,不像微信和支付寶各自構成了閉環。
支付更是一項服務
對ApplePay做過了解的人都會認可,單純就支付本身來說,其體驗確實很好,方便、快捷,還有點酷。在技術上,ApplePay更為先進,也更能代表移動支付的未來。
然而,支付不只是一項工具,還是一項業務,對消費者來說,支付更是一項服務。
既然是服務,其質量與體驗,不僅取決于技術,更取決于與人有關的細節,也就是非技術的因素。支付寶、微信能有現今的統治地位,除了強大的技術支撐,更需要產品與運營——它們才是決定用戶體驗的關鍵。
打個比方,就算ApplePay是銀聯與蘋果聯手打造的倚天劍,那又如何?在比劍這件事情上,劍固然重要,但是劍術同樣重要。況且,ApplePay相比掃碼支付的技術優勢,遠沒有大到倚天劍對普通鐵劍的的地步。
國家隊+洋人就打得過土炮?
最后要說的是機制,也就是這場對決的頂層結構,這一點可能是最重要的。
銀聯與國內銀行都是標準的國企,規模龐大,經營穩健,整體缺乏互聯網精神,而后喬布斯時代的蘋果公司,尚未表現出顛覆性的創新能力,況且蘋果主要是一家硬件公司,而不是互聯網公司。
另一個事實是,到目前為止,以BAT為代表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在國內市場的重要領域,從來沒有輸給過外國公司,事實上也沒有輸給過國企。雖然,在特殊的政治環境下,它們不得不主動或被動地聯姻國有資本。
誠如零壹財經昨日的評論文章《ApplePay,你是銀聯請來的救兵嗎?》所言:而銀聯面臨的所有問題并不是問題的本身,最大的問題是銀聯作為一家國有企業,目前在人才引進、激勵抑制上都不能和民營的支付寶和財付通進行競爭。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