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水養魚”階段已過 免費才是最昂貴的成本自媒體
一、事件概述
2016年2月15日,騰訊客服發布公告稱,自今年3月1日起,微信支付對轉賬功能停止收取手續費。同日起,對提現功能開始收取手續費。
具體收費方案為,每位用戶(以身份證維度)終身享受1000元免費提現額度,超出部分按銀行費率收取手續費,目前費率均為0.1%,每筆最少收0.1元。微信紅包、面對面收付款、AA收款等功能不受影響,免收手續費。
微信收費明細一覽
據了解,目前支付寶、百度錢包等第三方支付以及招商銀行等多家銀行手機支付在用戶轉賬、提現等功能上仍然堅持免費政策。另外,據銀行人士稱微信“潑臟水”, “銀行不是背鍋俠”
二、分析師觀點
對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從用戶、微信支付、支付寶、銀行、微商等不同角度進行解讀:
(一)用戶消費習慣形成 “放水養魚”階段已過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國內首部《互聯網+普惠金融》一書作者曹磊認為,“3年紅包大戰后,預示著微信紅包在用戶活躍度、發放頻率、紅包轉賬金額、市場規模均已達到騰訊內部預期的戰略目標,以微信支付為核心的微信移動生活場景生態圈,已初步形成“閉環效應”。
曹磊進而指出,就像滴滴、快的當初的燒錢補貼大戰一樣,如今的微信支付用戶市場培育階段已過,“放水養魚”之后無疑將要開啟“卸磨殺驢”階段。試想,倘若微信支付一開始便采取收費政策,直接提高使用門檻和推廣難度,就達不到現有的火爆程度,紅包也成不了“現象級”產品,微信支付的崛起。當年,淘寶網誕生時,馬云的“免費開店策略”就讓易趣吃盡苦頭,最終敗退中國C2C市場,為此馬云曾無不自豪地表示“免費是最昂貴的成本”。
“互聯網支付必須免費這是個誤區,第三方支付通道前期處在自掏腰包招攬用戶階段,現用戶數達到一定規模,消費習慣已經養成,那么微信支付迫切需要收費來彌補支出空缺,需要通過一定的回報來維護平臺下一步的運營。”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互聯網金融部助理分析師陳莉指出。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余德表示:“微信支付提現收費一是微信平臺之自信;二是經過研究測算;三是用戶習慣訓練。其背后折射社交關系之動物兇猛,微信商業化進入收割期。本質提供服務與產品進行收費,無它。”
(二)微信支付需要刺激金融業務的消費場景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互聯網金融部助理分析師陳莉認為,微信提現收費更深層意思是留住用戶資金,但實際的市場反應卻與初衷有些背離。紅包在微信支付的地位不可小覷,除此之外的金融業務卻鮮有成績,實行提現收費也反應出微信支付并沒有很好地將社交用戶成功轉換成金融用戶。微信支付現在需要一個刺激金融業務消費的場景,使得留在微信支付上資金能夠加快周轉,并且從中獲得相應收益。
(三)個人小規模微商影響較大
微信1000以上提現收費對個人微商來說不是小數目,加大其運營成本,但對于品牌微商來說,由于其有成本預算,另外資金存入銀行賬戶,中間無提現一環,所以并不會受太大影響。
(四)對支付寶是否會跟進的猜想?
“支付寶是基于天貓、淘寶等各大電商購物網站高頻率接入的支付方式,另外在線下擁有豐富的生活服務類場景,在B端、C端都能從中產生效益,千分之一的手續費對于支付寶豐厚的支付通道費和傭金而言幾乎微乎其微。對于微信支付來說,絕大部分用于了無實際效益的“空對空”的“紅包”場景,消費購物、理財場景使用比例還很低,收益相對較低”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國內首部《互聯網+普惠金融》一書作者曹磊指出。
(五)“競爭、倒逼”引起的不同業態的調整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互聯網金融部助理分析師陳莉指出,出于同行競爭考慮,已經有諸多商業銀行爭打免費牌,相較于傳統金融業,第三方支付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免費的午餐’。銀行減免費用讓利用戶,一方面增加了網銀使用頻率,另一方面也加速資金運轉效率,對于銀行來說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銀行、第三方支付均是基于市場競爭選擇的過程中采取的不同調整。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