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國產大片觀眾調研報告:輸在故事乏味特效五毛自媒體
從年初的《智取威虎山3D》,到暑期檔的《捉妖記》《大圣歸來》再到現在點燃賀歲檔的《尋龍訣》,國產大片接連引爆大銀幕,中國電影工業化的步伐因此不斷加速。但,自2002年發端以來的國產大片,也曾一度令中國觀眾審美疲勞、大失所望,在2014年更是有多部國產大片石沉大海——國產大片因此深陷迷霧,令很多創作者、投資者躑躅不前。
對于國產大片,觀眾究竟是愛是厭,愛在何處,又厭在何處,該如何修正航道,又該如何乘風破浪?12月初,華誼兄弟研究院(微信ID:HBresearch)在“問卷網”投放了1100份問卷,旨在問診國產大片,共收回有效問卷975份。
本次問卷不計入在過去一個月參加過電影娛樂行業調查的受訪者(Q1),不計入在院線、影院從業者、編劇、影視/廣告/傳媒從業者、市場調研從業者、研究咨詢從業者及娛樂媒體從業者(Q2)。
本次受訪者中男性占比49.6%%,女性占比50.4%。
此次問卷排除了15歲以下及55歲以上受訪者。
一線、二線、三線城市受訪者分布如下:
男性觀眾更愛大片,年齡愈大愈信賴大片
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觀眾對大片的喜好應該和其心中對大片的定義有關。從下圖我們可以得知在觀眾心目中決定一部電影是否稱得上“大片”的三個關鍵因素是“精彩的視覺效果”“恢弘的場面”以及“一線大導演”。對于制作方一直看重的大成本、大卡司卻并非是觀眾最在意的。
當國產大片遇上好萊塢大片,到底誰更勝一籌?
綜合來看觀眾更青睞的國產大片類型和好萊塢大片類型,可能是受制于特效技術,對于科幻魔幻類以及災難片類型,好萊塢大片的支持率遙遙領先,而對于犯罪懸疑以及動作類更注重情節的類型片,觀眾則更喜歡國產大片。
當面臨好萊塢大片和國產大片同時上映的選擇時,大部分觀眾還是會“根據類型偏好進行選擇”,26%的觀眾表示“有時間都會看”,令人驚喜的是,還是有較多的受訪者“第一時間傾向國產大片”。
哪部國產大片是觀眾的最愛呢?今年刷新紀錄的《捉妖記》和2010賣座的《讓子彈飛》成為多數人的偏愛,但稍有些令人意外的是,2004年的《十面埋伏》成為了該題的TOP3。
對于所選的“最愛的國產大片”,受訪者認為“制作精良”“故事贊”“導演水平高”是主要原因。
和好萊塢大片相比,“故事乏味、無創性”“特效五毛”“題材陳舊(總是古裝片)”是受訪者認為國產大片最大的不足。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時隔五年,《讓子彈飛》依然令受訪者記憶猶新、津津樂道。
是什么促使受訪者愿意走進電影院,為國產大片買單?
有55.3%的受訪者認為電影營銷主打“大片”概念會吸引他們走進電影院,盡管可能起到反作用,不過對于大部分受訪者來說“大片”概念還是較為受用的。
在當前的電影市場,宣發力度有時在沖擊票房和排片量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國產大片而言,較為強大的仍然是社交網絡的宣傳力量,朋友圈和微博好友推薦的效果不分伯仲,門戶網站和在線購票網站的推介也不可小覷。我們再細分到不同性別、年齡、城市三個維度,來探究不同宣傳渠道對于增加受訪者對一部大片的關注和期待的效果。
一部制作精良、畫面恢弘的大片,必須要靠上乘的視聽設備才能完美呈現,在3D和IMAX已經有些司空見慣了的當下,觀眾似乎開始對聽覺上的“增值”游樂有更多的消費意愿。受訪者中有四分之一的觀眾愿意多花20元享受全景聲或臨境音等音響效果,比3D和IMAX的購買意愿更多少許。
買單大片,男性更重看,女性偏愛聽
華誼兄弟研究院(微信ID:HBresearch)此次國產大片調研報告只是為大家提供一個參考,從受訪者的角度去了解國產大片,了解當前電影消費者市場,同時也是對當前火爆電影市場的觀察。
文/張帆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