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收購《明報》傳聞背后,究竟是哪一出魔鬼步伐?自媒體
文/秋源俊二
一、
今天(2015年12月17日)一大早九點鐘左右,《華爾街見聞》發布了一則消息: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周四報道稱:阿里巴巴在洽談收購香港《明報》,談判自7月份開始,目前仍在進行當中,可能要耗時好幾個月才會有結果。目前具體細節及交易金額等關鍵問題尚不清楚。
正當琢磨這是怎么回事的時候,又來了一則消息:
阿里巴巴新聞發言人Rico Ngai周四對路透社表示,未就收購《明報》進行商洽。
即便如此,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對這件事情的分析。(我個人傾向,阿里有足夠的動機做這件事)
事情呢,大概就是這樣醬紫!!!
二、
早些時候,也就是在上周五(2015年12月11日),阿里巴巴確認收購同是香港的報紙《南華早報》(具體分析,可參見《馬云收購《南華早報》,這或許只是一份陳情表》),代價約為20.6億港元。
阿里巴巴開始頻繁入股媒體,大概是在2013年后。相關統計如下:
三、
最近兩起收購案子前,阿里對媒體的投資,多以參股為主;而對香港的媒體的布局,卻以控股形式。
在國內入股這么多媒體,個人觀點傾向于統一媒體口徑,而不是構建默多克般的傳媒帝國。默多克的收購,源自產業并購,構筑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傳媒王國;而阿里的收購則源自目的性、工具性的意向。
他們兩者是不同的。
收購《南華早報》,阿里官方給出的解釋,通俗來說:學習貝佐斯收購《華盛頓郵報》,開創新的“信息販賣方式”。
我覺得這話,只能部分相信;只說明面的事情,暗的那部分呢?
四、
結合今天的傳聞,或許就能看出點門道了。
《南華早報》是英文刊物,傳播范圍在東南亞乃至全球;而《明報》則是中文發行,影響的是香港本地人。
《南華早報》應該是阿里收購的跳板,也就是下一階段,阿里應該會覬覦歐美傳媒;而《明報》應該是穩住阿里在香港奠基石。
也就是說,只有全資控股,“喉舌”才能發揮“喉舌”的效用。參股,只能保證信息傳播的協調性和一致性,當然也不出現過于負面的報道;但全資就不一樣了,平時的功能可以和參股一樣,但關鍵特殊時候,那就是充當“某種角色人”,就如同“紅角、白角”,一場戲,一桌酒,有時候,就需要那么個“角兒”。
全資控股的,你不上誰上啊。大概魔術里面的“托”,也就是這么回事。
五、
回到傳媒本身,現階段這些傳統報業,確實是是夠廉價的。
但是,它的效用卻也相當大。馬云從起家開始,公關前前后后,不知道白了多少人的發。這個部門,在我看來,阿里的那些技術,作用要大的多。
隨便舉幾個經典案例:
√、2000年,《福布斯》的封面照是名不見經傳的馬云;
√、03年,和ebay在國內的競爭,直接廣告掛到人家寫字樓對面,宣傳語:鯊魚在長江里是打不過鱷魚的;
√、05年,明明是雅虎收購阿里40%資產,卻被包裝成阿里并購雅虎中國;
√、07年,登上央視《贏在中國》,個人形象橫空出世;
√、10年欺詐丑聞,最后演變為馬云揮淚斬“馬謖”;
√、12年,“支付寶轉移門”衍變為國家金融安全高度;
√、15年,剛剛復活幾個月的口碑網,通過“美團地推砸支付寶宣傳圖”,瞬間把口碑拉到和美團一樣的高度;
前些年,公關們窮盡智慧,白了頭發,其中辛酸,可以想象;現在阿里參股媒體,也算是做了干爹,總算是出口當年的氣。
在以后處理和“故意”激發公關事件,那就是不費力,效果大大的有。收購價格也便宜,就當買白菜吧。
六、
再說說收購香港媒體的事情。
前面,我談到《南華早報》應該是阿里的全球化窗口,而《明報》是香港本土化的基石。
香港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我朝太宗皇帝,在處理這一事件上,堪稱極為巧妙。對于它的態度和處理技巧,確實值得人學習。
這兩個關鍵棋子,就看馬云如何去運用。
七、
說一些歷史,或許對各位有點啟發。
秦朝,有焚書坑儒;
西漢漢武帝,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明朝洪武年間,有逼迫“鐵崖”一事;
清朝年間,“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等等。
我朝太祖,《馬克思主義》,嗯,這個不錯。
放在當下,仍有啟發意義,資治通鑒嘛!
除此之外,還有一句俗語:商人怕官員,官員怕輿論(媒體)
八、
錢鐘書老先生,有一句名言:不受教育的人,因為不識字,上人的當;受教育的人,因為識了字,上印刷品的當。
作者 秋源俊二 微信公眾號 QYJEQYJE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