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再“臉譜化”90后了自媒體
我很喜歡的經濟學專欄作者酸湯魚有篇文章標題起得好——《總的來說,90 后也是地球人吧》。在作者看來,這個時代對于90后“非人類”化的種種刻畫,稱得上是一種社會癔癥。
這種臉譜化敘事多數時候來自媒體的集體亢奮,雖說“90后”這個詞早已露出疲態(我算了一下,再有兩三年,00后就該上大學了,“90后”勢必將遭遇傳播術上的蒼白),但遵循信息時代所謂的“關鍵詞傳播”守則,“90后”標簽無疑能在某種程度上增強信息自身的“附著力”(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語)。另外更重要的是,審視后輩幾乎是人類處理代際關系的共同欲望,尤其在中國,當80后逐漸掌握話語權,自然有了窺探后輩的沖動與權力;而更為古怪的好奇與不甘,也讓那些年歲更長者加入到了這場“90后”的社會癔癥之中。
這帶來的后果之一即是:在庸眾的意識里,“90后網紅”與“90后”中間劃上了約等于符號。而有趣的是,在被熱議的那一端,如酸湯魚老師所言:“一些人把 90 后描述的像從外星來的生物,而那些 90 后由于顧盼自雄的心態也就欣然接受了:‘我們就是這樣的。’這樣接受的 90 后人群中,有一部分是真傻,另一部分是裝傻。”
在一切關于90后的異化中,消費行為及由此產生的金錢觀無疑最惹眼,“90后不買房”與“90后揮金如土”乃此種描述的極端。通常情況下,依托于數據,可大體勾勒出群體真實的消費行為。而身為90后的代表,大學生無疑擁有這一群體的某些共性。
嗯,共識是,大學生正在成為重要的消費族群,商業力量也在以迅猛之勢重塑象牙塔。而如你所知,隨著互聯網消費金融這個萬億級市場的興起,無論巨頭亦或初創企業,都在深耕大學生分期消費領域。與之相伴的是,大學生在分期消費中呈現出的真實行為特征也露出端倪。不久之前,大學生互聯網消費金融平臺分期樂對其覆蓋的4000所高校分期消費數據進行了系統調查分析,發布了一份《大學生分期消費行為數據報告》,解讀了當下大學生分期消費現狀。
先來看看這份數據。
首先,意料之中的是,電腦手機等數額較大、一次性付款有所壓力的數碼產品,是大學生分期購物最主要的目標。而在高價位消費品中手機以絕對優勢高居榜首——畢竟手機早已成為人類外掛大腦,是人們與這個世界最大的連接紐帶,也是與虛擬世界另一個自己相互依存的時空門,每個人都想精心呵護這個窗口,大學生自不例外——分期樂數據顯示,iPhone在手機銷量榜上一騎絕塵,超過其他九大品牌銷量總和兩倍之多。這和不久前羅蘭貝格發布的《一線城市90后消費特性調查》結果相似,后者調查同樣顯示:85%的90后被訪者在手機品牌上選擇iPhone,這是由于90后對手機的偏好更體現“現實主義”,而iPhone在各方面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同時因為手機使用頻率高(且購買頻次低),也讓他們傾向于購買優質手機。
當然,作為普遍對價格敏感的群體,大學生在選擇手機上也顯露出足夠的“理性”。分期樂數據顯示,手機十強席位,國產品牌占滿八席,這意味著每月只消費200-300元即可得到一部iPhone 6s,仍有很大一部分同學購買性價比相對更高的國產機。
手機之外,在電腦,平板等熱門數碼產品銷量榜上,蘋果旗下產品依舊坐定首位。但頗為值得一提的是,諸如雷神,機械革命等相對小眾品牌的高端機也擠進十強。而作為一個從未打開過手機前置鏡頭的上了年紀的人,令我個人最感意外的是,價格不菲的卡西歐自拍神器占據相機銷量排行榜首位,將尼康佳能踩在腳下。
當然,除了分期購物,分期樂還提供大學生借貸服務。
事實上,與其說分期樂是垂直領域的“小京東”,倒不如將其視為一個消費工具和支付方式。如你所知,大學生分期這個被傳統銀行信用卡荒廢的巨大市場,正在被互聯網金融創業公司群狼般涌入——畢竟多數時候,傳統銀行信用卡其實是在服務那些不太缺錢的成年人。
而今,通過互聯網平臺分期消費,已逐漸成為大學生消費最為仰仗的備選途徑之一。根據分期樂數據,同樣在意料之內,請吃飯,旅游,買衣服是大學生分期消費主要出處。
嗯,你得承認,大學生購買力不容忽視,丟掉包袱的新一代年輕消費者相比前輩更習慣為各種體驗埋單。首要原因無疑是社會整體富足程度的提升,在中國經濟迅猛增長的十年之中產生的90后父母,不會給下一輩太多物質上的虧欠。企鵝智庫早前發布的《中國大學生分期網貸真實需求報告》顯示:六成以上學生每月生活費在500-1500元以內,其中生活費為1001-1500元的學生比例為35.9%,為各項之首;1501-2000元及2000元以上學生同樣不少,比例均為14.3%;每月生活費不到500元的學生只有6.3%,為所有比例中最低。
回憶起我個人的大學時光,學生可支配收入無疑在穩步上升。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我讀書時,倘若每個月有700元零花錢,那么我能消費和體驗的事物就只有700元——至少旅行變得極為奢侈,其他一切心儀之事只能做減法或者干脆忍住,但如今借助分期平臺,大學生也許可以撬動零花錢五倍以上的社會資源,去豐富理應豐富的四年時光。
當然,由于直覺上分期買單極易產生“過度消費”的瞬間聯想,這無疑會遭到質疑。一種常見論調即是:分期消費可能會助長90后“揮金如土,自控力差”的“弱點”。這也是多慮了,至少我個人接觸到的大學生都有著足夠與你們抗衡的理性,且知曉最基本的信用常識——要知道,先體驗后買單是一種流行許久的消費手段。
事實上,除了消費,人們對90后諸多臉譜化假設都來自各種灌輸。舉幾個例子,比如統計數字顯示,超過一半90后對于未來已有初步打算,1/5左右甚至知道自己今后將要做什么;再比如,可以明確地說,根據企鵝智酷一項調查,跟叔叔們一樣,65%的90后也挺討厭彈幕的;再比如,根據百度指數“我想買房”這一關鍵詞的搜索人群畫像分析,去年這一關鍵詞訪問人群中90后占到了34%——所以,90后是否買房并不由馬佳佳同學決定,就像90后的大哥哥們一樣,沒錢或許才是不買房的根本原因。
回到分期消費上。分期樂數據報告顯示:大學生分期消費購買產品平均價格約為3000元,每月還款額度為200余元,在可承受的合理范圍內。于是我們也許可以下個判斷:對于多數大學生而言,生活費足以支撐日常所需,卻無力體驗和購買相對高價事物——盡管他們才是對新鮮事物最為渴望的消費群體,那么遵循“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市場”的邏輯,分期樂等分期消費金融平臺的涌入和興起,就再正常不過。而就像任何領域一樣,工具本身是中性的,金融平臺也如此,當它應運而生,你只有想辦法去逐步完善,讓它變得更好——這也是人類面對所有技術發展的邏輯。
所以,90后當然不是“垮掉的一代”(因為假如“大眾輿論”是對的,我們的社會已經垮掉好幾代了)。在我看來,倘若你對一代人的集體行為滿懷不解甚至敵意,那么只有一個原因:你老了。
最后,身為一個過來人,若有什么算得上是經驗之談,那便是:在工業社會構建的教育金字塔日趨瓦解的今天,大學最值得留戀的東西唯有那四年光陰本身,把時光“浪費”在那些美好的事物上,也許才是最正確的事。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