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小牛電動不容易拿到下輪融資?自媒體
文/王吉偉
11月25日,小牛電動NIU CARE發布會上發布了冬日保養計劃。這個計劃給了用戶一些驚喜,使得小牛電動車可如汽車一樣享受4S店的售后服務。增值服務進一步細化,電動車行業第一個4S售后,這讓小牛再一次如夜空中那顆星一樣閃亮了一下,但只是僅此而已。這對于科技界以及互聯網界似乎并沒有多大吸引力,就是那樣一閃而逝。
小牛的商業模式也是從自建工廠到生產再到市場營銷的全產業鏈經營,全公司近200名員工,員工日常支出、企業管理運營、產品生產制造等各種成本著實不小。小牛電動很像是互聯網思維服飾下的傳統生產制造商,對于這種互聯網公司做重的商業模式,很多投資人是看不透或者不太看好的。據悉,小牛電動截至目前融了5000萬美元,資本寒冬的大環境下,小牛電動是否會遇到拿不到下輪融資的問題?
下面,我通過以下6點來闡述下我對小牛電動的看法,歡迎大家與我探討。
1、在商業模式方面,全產業鏈模式做的有些重。
如果按照互聯網思維以及互聯網公司的輕運營模式,小牛電動更適合做除生產制造之外的是,生產加工加工應該是外包的。但小牛電動走的是一條全產業化的道路,為了實現標準化生產,從自建工廠到生產再到市場營銷全都自己在做。從價值鏈上來看,這是一種縱向一體化的戰略,這種價值鏈的優點在于能夠實現從生產到銷售的整體策略與研發銷售計劃,但這種模式也使得各項成本大幅提升。
以此,小牛電動到底是互聯網企業還是傳統生產制造企業,這種互聯網思維下的傳統廠商模式,可能會有些讓人看不懂。但對于產品的生產來說,這樣的做法對用戶應該算是負責任的。
2、雖然上線半年銷量突破5萬,相對2億市場如九牛一毛。
小牛電動5萬的銷量是個什么概念?要知道,整個電動車市場是一個2億人民幣的市場。僅僅從市場規模上,小牛電動能否顛覆電動車市場,好像從量上是難以服眾的。但不能否定的是,小牛電動確實給這個行業開了一個好頭,如何使“互聯網+”與傳統的電動車行業結合起來,這是小牛電動為行業做的突出貢獻。至于能不能放大其應在行業的影響力,還要看其能不能在后面做出更大的規模、規劃以及布局。
當然,最終還要以事實說話,那就是小牛電動的銷量能到什么程度。要在一個行業有話語權,先要自身做到位才能影響其他企業,才能得到其他同行業的效仿與尊重。小牛電動作為一款“互聯網+”時代的典型電動車產品確實開了業內先河,能不能得到眾行業的真正認可是個問題,這大概是資本還沒有看透小牛電動的原因之一。
3、用戶量小,大數據等服務尚不能形成氣候。
從小牛電動的APP來看,相比滴滴出行等動輒幾千萬乃至上億的用戶,5W的量確實不算什么。這個量所產生的大數據不足以體現整個電動車行業的行為趨勢,也無法提供更好的數據指導等相關服務。當然,隨著量的積累,以后小牛電動能夠做的事情有很多,但是當前其在用戶上的表現很是一般。投資者應該能看到其發展潛力,或者說小牛電動的大數據監測指導只是時間問題。小牛電動率先連接了用戶與互聯網,這是整個行業實現大數據與產品連接的開始,同時也是電動車這個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開始。
4、除了增值服務,以后或沒有更好的變現模式。
小牛電動在商業模式的盈利方面,更多的是放到了增值服務上,這是智能硬件的主要盈利模式。從之前發布的可自由拆卸更換的配件,再到這幾天剛發布的NIU CARE冬日保養計劃,都屬于增值服務的不斷細化。除了增值服務,小牛電動在短期內應該沒有其他的盈利模式。當然,盈利模式是隨著用戶量的增長與市場規模的擴大來不斷完善的,但是小牛電動在當前除了賣車盈利、增值服務盈利之外,尚沒有更合適的盈利模式支撐其運營。
尤其是小牛電動采用了全產業鏈這種相對較重的商業模式,生產運營成本大大的增加,5萬用戶的微利能不能支撐小牛電動的運營也是個很大的問題。
5、如果智能出行未來十年或解決交通擁堵難題,小牛怎么辦?
小牛未來的目光放在了智能出行領域,這個切入點是個很好的戰略規劃,但是未來的智能交通領域電動車是否占重要比例是個容易被質疑的話題。事實上,電動車以及自行車包括體感平衡車等在內的出行交通工具,現在都是解決同一個問題,那就是解決交通擁堵。這意味著,如果將來的“智慧交通”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再造了新的交通新環境,加上公共汽車等交通工具的智能化,還有空中交通工具的逐漸應用,以及未來道路施工上的新技術突破,在10-20年內解決交通擁堵的問題是大有可能的。
但整個智能出行的痛點被解決以后,小牛電動這樣的電動車產品會不會繼續受歡迎?眼下來看,交通擁堵狀況持續十年以上是大有可能的,電動車這樣的產品應該至少會有十年的生命,但十年以后會是什么樣的情況呢?當然,很有可能十年后的小牛電動已經轉型為其他模式的公司,這很難說。
6、電動車智能化,是否解決了行業與用戶的核心痛點?
從產品本身而言,打著智能旗號的電動車產品是不是最痛的用戶痛點,這是一個需要繼續探討的問題。即,這個需求是不是偽需求,小牛電動在做的是不是行業以及用戶的核心痛點。小牛電動的模式以及經營策略決定了它一不會像Tesla一樣追求未來科技,二也不會以共享經濟等模式去影響人們的出行,而是扎扎實實做產品,通過打造行業內獨有的標準和打造垂直品牌的號召力來改變人們的日常出行生活。
這個做法給人的感覺是其他企業在講情懷,而小牛電動就是在雷打不動的做電動車。小牛電動基本不怎么講,這應該也是資本不會對其太感冒的原因,但是講一個為打造標準產品而拼搏的情懷及故事是很重要的,還是能夠刺激資本的眼球的。
綜上,雖然小牛電動上一輪熱融了5000萬美元,但從其近期表現來看也得到了數萬用戶的認可,這個量仍舊還是太小,市場規模以及品牌故事都還遠遠沒有到位。資本寒冬的大環境下,一切融資相關的事宜都會徒增很多變數。小牛可能不會因為資本寒冬融不到資,卻有可能因為市場、用戶、產品、戰略等多種因素的不夠清晰而讓投資機構難以判斷,這也會令其與成功融資失之交臂。
但既然都是變數,融資本身也就充滿很多未知。如若有投資機構能夠看透小牛電動的未來,融資亦有可能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小牛電動,才剛邁出了第一步。
【王吉偉,傳統企業走出的自媒體人,專欄作者,評論人。關注電商、O2O、企業轉型、互聯網+、新媒體、大數據、智能家居、物聯網等領域。 微信:mcjave,微信公號:王吉偉】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