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不再新,正在走向黑公關深淵自媒體
虎嗅今天在新三板掛牌了,但伴隨的幾乎沒有祝福,而是對其發展模式的一片質疑之聲,各路曾經給虎嗅貢獻無數優秀內容與流量的自媒體紛紛站出來聲討虎嗅黑公關。而今上市之時,再次回顧虎嗅上位之路,令人唏噓。
2013年1月,一篇名為《暗黑微博史:一個已離場的草根微博大號回憶錄》在科技博客上虎嗅一躍而起,潘越飛意氣風發從浙江到北京發展,當然如今已淡出媒體圈專注于產品和內容。而虎嗅則在嘗到甜頭之后,形成獨特模式殺出重圍,成為科技新媒體中的佼佼者。而如今虎嗅再次與微博干上,讓我們不得不想起老派電視劇中周而復始的江湖恩怨與無休無止的復仇。
虎嗅的出現,伴隨著新一代科技媒體人奪取媒體權利的過程。媒體權利是在新技術不斷涌現中交接的,當媒體適應了用戶在新技術背景下的新消費場景,就能獲得接下來的主動權。而虎嗅則抓住了各垂直領域一批會寫字的人,把原來媒體流于形式的八股文整個變成有態度、充滿個性與自由的思想流淌。
所以,虎嗅的最大貢獻就在于聚集了一批有想法、有觀點、敢表達、充滿個性的新興自媒體人,現在這批人也正在影響著科技內容生產、分發、營銷、公關等領域,而自媒體發展伴隨微信公號、百度百家、微博、頭條、搜狐等的紛紛入營,已經讓在黑暗中摸索傳統媒體轉型的力量開始進軍新媒體,正規軍的入侵又開始形成全新的科技媒體格局。傳統媒體正規軍與野蠻生長的自媒體交相輝映,共同造就科技新媒體近兩年的火爆態勢。
虎嗅面臨的尷尬是,自己捧起來的自媒體人紛紛倒戈其他陣營。如果說微信公號不算直接競爭對手,百度百家、今日頭條和搜狐等渠道也獲得了大量自媒體人的青睞,更值得一提的是,這更像是虎嗅咎由自取。因為不少原來在虎嗅投稿的作者紛紛指責虎嗅只選擇“自己需要”的觀點,對自身沒有利益關系的稿件找各種理由不予通過,甚至在筆者寫這篇文章時,仍有不少自媒體人在吐槽虎嗅當婊子立牌坊的作為。而有些此前元老級別的自媒體還經常通過微信朋友圈將撕X公開化。一個曾經是“希望之星”的科技新媒體已經淪為黑公關肆虐的聚合地。
打著理想主義旗號起家的虎嗅,無可避免淪為黑公關聚集地,隨之而來的自然是虎嗅影響力的漸弱。虎嗅在形成自媒體圈的同時,其他方面并無太多進展。依然沿用著“有邏輯的黑稿-保護費-公關”這條路數,持續復制到眾多企業。一度活躍在虎嗅上的自媒體人葛甲曾發布文章稱,"虎嗅的黑稿太多,幾乎每個知名企業都會受到其騷擾,最有名的一次是盛大文學的侯小強向虎嗅開炮,再之后是虎嗅與新浪微博發生的戰斗,這都是玩炸了的”。此外,文章中還提到虎嗅曾發布過關于蘇寧、攜程以及鄧亞萍的負面黑稿。“虎嗅相當于一個被包裝出來的明星,明星本身是很少碰錢的,經紀人去收錢。虎嗅黑了企業之后,沒多久其經紀人就會找上門去要錢。”
“當婊子立牌坊”反映了虎嗅焦躁的內心與不清晰的發展思路,但更大的挑戰則來自于其財務表現。從虎嗅提交的掛牌材料來看,自2014年期,整合營銷收入就開始超過廣告發布和線下活動。所謂整合營銷,其實就是公關業務,虎嗅憑借自身平臺影響力和對自媒體作者得控制力做公關業務。但是從這方面收入來看,2015年1月-5月僅270萬,著實不怎么樣。從報表還可以看出,螞蟻金服全資子公司云鑫占股15%,結合此前葛甲先生以局內人對阿里入股準確的猜測,更加做實虎嗅公關業務的思路。但虎嗅仍然是長袖善舞,連提交掛牌材料的稿件都寫得非常棒。虎嗅自己永遠是嬌滴滴的、傲嬌的小公舉。
如何講出新故事是虎嗅上新三板以后面臨的最大壓力,一旦資本層面不認可其發展思路,那就不是在媒體圈三天兩頭裝可憐能解決的問題,而是關系到其生存問題。筆者為虎嗅感到惋惜,畢竟虎嗅曾經是一呼百應、科技觀點洶涌澎湃的競技場,如今卻又在舊思路上茍延殘喘,時不時蹦跶出來喊冤,這實在不是一個新媒體排頭兵的做派與氣度。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