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美國總部高層造訪“隨辦” 創業企業緣何受到大佬青睞專欄
近日,微軟全球應用和服務市場部總經理杰拉德·斯帕塔羅(Jared Spataro)率隊走訪“隨辦”,陪同他一起的還有微軟中國Office高級產品總監楊元、專業解決方案部銷售總監孔旭輝、渠道事業部云業務總監肖昉。
這樣的陣容,對于一家創業企業而言,確實顯得“豪華”,且不說微軟是全球最知名的企業之一,家喻戶曉,而且這次來的都是微軟核心部門的要員。
實際上,“隨辦”與微軟的合作由來已久。僅就今年而言,“隨辦”獲得微軟一級云解決方案合作伙伴資質,7月應邀參加在美國奧蘭多舉行的微軟全球合作伙伴大會;8月“隨辦”與微軟Office365聯手打造“云+端”合作模式,并攜手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多個城市掀起Office365中國風活動,使“Office365+隨辦”成為業界普遍認可的現代化辦公方式的引領者。10月微軟Ignite在華首秀,云集20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微軟頂尖技術專家與業務負責人,我應邀以講師身份出席,并做主題演講,分享“隨辦”在移動辦公市場的新成就。
俗話說,背靠大樹好乘涼,與微軟的密切合作的確帶動了“隨辦”的快速發展,那么對于大多數自我打拼、默默無聞的創業者而言,如何才能贏得大佬的青睞呢?這里有幾點經驗與大家分享和探討。
一、創始人的背景與視野
創始人是一家企業的旗幟和靈魂,他的背景經歷往往決定著創業的方向與起點。很多從大公司走出來的創業者,他們見過大世面、有眼界和過硬的人脈關系,起點和平臺很高,不同于一般的草根創業或大學生創業。
但問題同樣存在,在大公司每個人只是做其中的一塊,知道的東西永遠就是那么多,而且大公司資源豐富,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而創業企業則要白手起家,一切從頭再來,這需要極為強烈的心態轉換。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朋友,創業幾年后還是回到了大公司,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那樣的節奏和環境。
我在微軟服務了11年,工作內容跨越技術、銷售、客戶解決方案等不同部門,對于每項環節都有所涉獵,因此能夠了解不同部門的業務需求。我們當時每天的工作,就是“給出答案”,客戶會把各式各樣的問題拋出來,這也鍛煉了我快速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想這些不僅僅是有資源就能夠搞定的。
二、業務模式的高度契合
與大公司打交道,并不是單向地希望得到“施與”,去他們那里要資源要市場,而是能夠真正幫助對方解決問題,他們缺的,我們正好能補上,這樣的合作才是平等的,也才有可能長效。
以“隨辦”與微軟的合作為例,重塑生產力是微軟推出的三大戰略之一,而作為實現該戰略的有力引擎,微軟推出的Office產品積極迎合市場需求,提供高端云服務,實現信息從數據中心到用戶服務器的輕松調取,極大提升用戶協作水平,釋放集體生產力。可以說,微軟提供了強大云技術平臺。
移動辦公是如今工作方式的潮流,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移動辦公人數達3.94億,移動辦公人員普及率占全國勞動力人數的43%。如何移動化地運用微軟的云平臺?“隨辦”提供了這樣的端口,借助“隨辦”,利用移動設備,就可以隨處訪問運行在云端的軟件,實現靈活辦公。此外,用戶還可以通過手機屏幕完成簽到、審批、派發任務、督辦、會議協同等操作,將復雜繁瑣的辦公場景輕量化、便捷化、趣味化。這就是“隨辦”與微軟聯手打造的“云+端”模式,業務模式的高度契合,就奠定了雙方合作的基礎。
三、自主的產品創新
很多創業企業喜歡把國外成功的產品“嫁接”到中國來,一些投資者在選擇項目的時候,也會考慮在國外是否有參照物。這樣的思路,不能說完全錯誤,但是很容易出現南橘北枳的尷尬,因為面臨的市場環境、業界生態均不同。就像微軟以12億美金收購企業社交網絡平臺Yammer之后,國內出現了很多抄襲Yammer的風潮,主打企業社交分享,最后發現并不能行得通。原因就在于,微軟已經有了企業辦公的核心產品Sharepoint,收購Yammer只不過是補了一個角,中國企業光抄Yammer顯然走錯了方向。
同樣與大公司合作,如果產品僅僅是“借鑒”他人的創意,很難贏得對方的尊重,因為他們會對你的創新能力產生質疑。杰拉德在訪問“隨辦”時,特別提到了微任務模塊,認為其是行業首創。的確,微任務是“隨辦”的精髓所在,能夠以清晰簡潔的模塊設計,輕松幫助企業實時在移動端解決執行和協作的難題,提升整體管理和協同效率。這不僅代表著“隨辦”的產品架構能力,也是自主創新實力的彰顯。
當然,與大企業的合作需要注意的地方不止以上三點,需要在具體的過程中反復打磨。同樣,“隨辦”與微軟的合作仍在繼續,隨著“隨辦”在移動辦公市場的持續發力,雙方的合作也將駛入新的階段。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