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時代 吳曉波式的成功如何復制?自媒體
一年一度的百度Moments營銷盛典業已落幕。此次活動上,前媒體人、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分享了不少干貨。那么,這些干貨是否具有普適性,亦或者說吳曉波式的成功如何能夠復制?
首先,整理一下吳曉波分享的幾條重要干貨
第一,口碑和社交傳播的重要性。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意識到了品牌概念,尤其自媒體、自品牌逐漸成為潮流的情況下。在幾年前報刊和電視廣告十分吃香,現在很多人通過社交環境獲取信息,資訊和新聞也呈現出免費化的趨勢。吳曉波的觀點是如果一個產品沒有辦法在人氣之間產生口碑傳播,就沒有辦法進行消費,社交和口碑將成為一個新的傳播路徑。其實生活中不乏口碑傳播的案例。舉個例子來說,《大圣歸來》早期的票房并不理想,后來有網友在貼吧里高呼為中國好電影捧場,隨后大批吧友積極響應。而《大圣歸來》的最終票房也創造了國產動畫電影的奇跡。
第二,互聯網的本質是連接+內容。這些年在傳播行業熱議的一個話題是渠道為王還是內容為王,在今天來看渠道沒有辦法為王,內容也沒有辦法為王。沒有人可以控制一條信息的傳播路徑,信息的傳播路徑會出現一個非線性的情況,沒人知道到底有多遠。有可能走得遠的是一個有效率,基于大數據的一個渠道,以及一個好的內容。對此,吳曉波的體會是互聯網的本質就是連接加內容。
第三,大數據才是真正的入口。吳曉波認為,未來所有的聲音都會借助于大數據。原來的大數據是借助流量和平臺的意義上的,今天的大數據是建立在非線性的意義上的,搜索是一個大數據,地圖是一個大數據,O2O是一個大數據,電商是一個大數據。所有這些大數據背后形成一個消費者的序列,要完成企業主和消費者之間的一個互動。
吳曉波的觀點很犀利也很有料,但傳播本身就是一種大眾行為,每個企業、每個品牌以及每個個體都需要傳播,對很多傳播者來說,他們沒有能力像吳曉波一樣產生優秀的內容,也缺少吳曉波本身的影響力,更談不上粉絲之說。在這種情況下,傳播者必須面臨的一個問題是能否找到有效工具來彌補自己在渠道、數據、精確受眾甚至內容上的不足呢?
筆者認為傳播者更需要發掘互聯網本身的價值,這也正是百度舉辦營銷盛典的意義所在。對于大會傳遞的一些理念,在此分享下自己的幾點認知。
首先,不止是營銷,大數據正在滲入企業發展戰略。兩年前大數據“一夜爆紅”,并迅速被不少人掛在嘴邊,可對很多人來說仍不知大數據為何物,更不懂該如何運用大數據的價值。事實上,阿里已經運用大數據為電商平臺里的商家精準的導入流量,百度也致力于為傳統商家的提供精準的數據服務。舉個例子來說,百度地圖利用LBS定位技術,能夠對指定商圈的人群進行數據監測與分析,從而根據年齡、性別、消費能力、位置等信息建立精確的人群畫像,這些正是傳統商家進行精準營銷所需要的。
當然,大數據的應用不止于此,它正在影響企業在產品上的一些決策。在去年的時候,大眾汽車成為百度“消費者數字傾聽”合作方式的試水者,通過百度的億萬級搜索與社交大數據分析,成功改變了大眾汽車的座椅設計。這意味著,大數據的應用不只體現在營銷層面上,甚至可以進入到企業的發展戰略,影響產品設計源頭等最前端的決策。
其次,技術帶來的場景創新十分重要。
隨著90后、00后開始走上主流消費舞臺,新的消費群體越來越個性化、價值觀更趨于多元化。幾乎所有的營銷人都在困惑:如何才能抓住年輕人,獲得他們的認可?而90后現在追求的是想要就要得到,傳統場景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的互動需求,場景創新將是未來商業的必行之路,而這些新的場景則十分依賴于新的技術手段。
大會現場分享的兩個案例,就給了我們一些啟示,比如當你餓了的時候,只要拿出手機,使用百度地圖中的語音搜索功能,沖著話筒大聲喊出“我要吃漢堡”,就可以在肯德基的“虛擬門店”下單訂餐,這是語音搜索技術的一個生動展現。又比如,年輕的夜跑族們,需要步行導航,而康師傅則將品牌信息植入到百度地圖的步行導航功能,其代言人李易峰還專門錄制了導航語音,以一種全程陪伴的溝通方式,實現了跨場景的溝通,而這背后也離不開LBS等技術做支撐。
最后要說的是,技術驅動才是一切商業創新的基礎。
展望未來中國互聯網乃至整個經濟的發展,商業模式和技術將是主要的驅動力。其中,商業的驅動力是充分的,技術驅動則是一個突出薄弱環節。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大數據和云計算的出現讓粗放的、臉譜化的營銷顯得愈發低效,基于消費者深刻洞察的精準廣告已然成為一種趨勢。但如果沒有技術驅動,這一切都只是奢望。
因此,筆者認為,導致未來移動互聯網權力與收入轉移的關鍵力量之一,是技術大量滲入核心業務。總的來說,移動互聯網時代,舊有規則已被重新架構。可以預見,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技術+”將成為一種趨勢。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