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辦創始人:是時候換個姿勢做管理了專欄
首先,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創業企業需要管理嗎?答案必須是肯定的。然而,大多數的創業企業,尤其是在最初起步的時候,實際上是處于無管理狀態的。
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創業者拉著十幾個人,通宵達旦,沒有明顯的部門劃分,也沒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大家都奔著一個目標去,那就是不停地做,折騰點東西出來。為了“犒勞”這些跟自己一起打拼的兄弟,創業者對那些招聘來的員工也表現出極大的“信任”:上下班不用打卡,上班時間基本全自由,中途甚至還可以出去會見朋友,無論事假病假,請假連工資都不扣了。
看上去一團和氣,上下齊心,實際上員工沒幾個會把自己當成創業者,對他們來說,這只是一份工作,打一份工,僅此而已。因此創業者不停地畫餅、激動人心地承諾、各種洗腦灌輸,只能調動團隊一時的荷爾蒙,無法形成持續的戰斗力。激情和沖動取代不了管理,有規律的緊密耦合才能構成事業起步的基礎。
那么如何管理,才能實現創始人與員工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的緊密耦合呢?我們先來概括一下創業企業一般會存在的管理問題:
事多。創業企業從無到有,要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產品計劃都排到后年去了,各種基礎設施需要完善,各個環節需要費心,各路神仙都需要打點,事情真是多之又多。
人少。創業企業資源有限,又得迅速擴張,可是無法一下子招很多優秀的人才進來,所以你會發現不管投多少人進來,很多事情還是沒有人去做。
效率低。創業企業競爭激烈,大家都在搶占風口,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希望能夠做得很好。可是企業的進步總是趕不上我們的要求,效率永遠在拖后腿。
如何破解上述管理問題呢?蘋果教父喬布斯曾經講過一個故事:熊、猩猩、浣熊、鳥類、魚類還有人類,比賽誰跑得快。最后禿鷲贏了,人類排在倒數幾位。這并不奇怪,論身體機制,人肯定比不過禿鷲。但是,當人類騎上自行車之后,結果出現反轉,禿鷲被遠遠甩在了身后。
懂得借助工具,這就是人類的智慧。對于創業者而言,其實也需要借助這樣一輛“自行車”,完成一些自身能力之外、資源之外的事情,這正是“隨辦”的設計初衷,賦予管理者更強的“超能力”,使他們在面對事多、人少的現實問題時,依然能夠做到分身有術、運籌帷幄。
為了實現以上目標,創業者在選擇管理工具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項問題:
1. 將任務明確化,指派給具體的人,并記錄在案。前面我們提到,創業企業通常人少事多,布置任務多是口頭傳達,一句話而已,具體什么任務、由誰執行,有時并不明確。下達任務一方隨口一說,執行者也不會太放在心上,事情一多,大家都忘了。因此,我們有必要把任務記錄下來,可以隨時提醒、隨時查看、隨時溝通。
2. 給任務指定deadline,讓時間的緊迫一目了然。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當我們刷信用卡時,似乎沒什么感覺,現金支付就不一樣了,真金白銀交出去,我們會格外謹慎。原因就在于這種交付方式是看得見的,一目了然的。對待時間也應如此,每件任務都應有deadline,如果我們能夠將deadline的逼近,用一種時間在一天天流失的形式營造出來,是不是會在無形中增強緊迫感。
3. 老板應對員工的工作飽和度、工作狀態與表現一清二楚。管理工具應建立在對人性準確揣測基礎上的。老板最需要的工具是什么?不是溝通,也不是協調,而是“我的員工騙不了我”,我視野范圍內的事情,我知道;那些視野范圍外的、甚至我管轄之外的,我也一清二楚。當然沒有幾位老板會承認這一點,但絕大多數確實是這么想的。因此,老板需要借助管理工具,使他對所有員工的工作都一清二楚,這樣中層不敢造次,基層不敢應付。
對于創業者來說,懂得借力工具,可以快速規避自身能力、資源、時間等限制,實現輕松創業。試想一下,當大家都在努力奔跑時,你已經騎上了自行車,風口自然被你占了。可惜的是,大多數創業者意識不到這一點,仍在絞盡腦汁地想,怎么調整步子、怎么更賣力地跑,等到達時,風已經停了。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