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下的P2P終究回歸本源金融
據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下降1.7%。在目前國內41個工業分類中,與個人消費直接或是間接相關的行業呈現增長勢頭,如農副食品加工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2.7%,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2.3%……而像專業設備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與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品業等11個與個人消費需求聯系不緊密的工業類別出現利潤的大幅下滑。
服務于生產、生活這兩種不同工業類別企業利潤的增長情況也體現了國民經濟的兩個宏觀指標的不同:在GDP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社會零售品消費總額依舊保持著10%以上的高速增長。在目前生活消費需求強勁、企業生產市場持續低迷的兩重狀態,視風險為生命的金融企業將會加速調整業務的轉型,在資金傾斜度方面將會逐步側重零售業務,而不是目前業務量較大的對公業務。
從西方發達國家成熟的金融市場來看,個人零售金融服務是其主要的業務領域。以花旗等為代表的西方銀行的個人零售業務占比均在50%以上,在德國等歐洲國家,這個數值要占到60%—70%的水平,而國內四大行的零售業務占比為30%左右,股份制銀行大概在15%—20%的區間水平。
因此不論是從中西方金融市場業務結構的對比,還是當前的經濟形勢上來看,個人消費信貸在不僅有著非常龐大的市場需求,而且就壞賬的概率與追繳的手段來看,是一種非常優質的資產。鑒于這樣的趨勢,為個人消費者提供金融服務的網貸平臺將會迎來一個機遇與發展期。
基于這樣的現狀,目前很多平臺都在開展小額消費信貸業務,但是與針對開展企業經營貸的平臺來說,不論是投資人還是交易量來說都存在差距。在筆者看來這種差距產生的原因無非在于用戶的金融消費意識、大數據風控的不完善這兩個方面。
個人消費者信貸產品消費意識不強。據央行發布的信用卡數據顯示:截止2014年底,全國共有5.1億張信用卡,而且部分持卡人為重復持有,即一人持有多張信用卡。因此從這點上看,傳統銀行的個人信用貸款遠不能覆蓋、滿足普通消費人群。也正是這種傳統金融市場中對于普通用戶消費信貸產品供給的不足,使得消費者缺乏獲取消費信貸產品的意識與動力。
由于消費信貸意識的缺失,使得互聯網金融平臺必須要培養普通用戶信貸消費的意識。這就要求企業一方面要通過類似快消品的廣告運作來培育借款用戶,另一方面則是要切入生活消費場景中,通過場景的植入為其提供信貸服務。
除了消費者意識不強外,P2P平臺大數據風控的不健全與不完善也是業務量增長相對緩慢的因素之一。雖然目前P2P平臺都在展開大數據風控,但是普遍呈現出自動化水平不高的特點,據網貸315了解,目前平臺風控的自動化比例為20%—70%不等,仍需要人為的審核與把控。
大數據風控遲遲難以完全上崗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平臺需要數據上的累積、風控模型的試錯與調整,另一方面則是國內征信體系的不健全不僅導致平臺無法獲得足夠的數據,而且使得借款人壞賬的成本極低,無法對違約人形成制約力。但隨著央行征信牌照未來的逐步下發,個人征信體系的建立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只不過這個時間將會比較的漫長。
雖然對于開展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的平臺來說有著種種的阻力,但是只要有著最基礎的市場需求,任何的技術難題都不是問題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