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三大難題,體育O2O的轉型未來在哪里?專欄
相比其它國家,我國的體育運動健身行業起步較晚,尚不及美國、日本、歐洲等國家的普遍水平,但是,我國仍然在該領域存在很大的市場空間,許多人開始重視大在運動鍛煉上的花費以保持身體健康,與此同時基于移動互聯網O2O模式促使運動行業走向互聯網化。而運動類O2O產品也開始從初始階段的預約場館服務轉向“去中介化”的一對一式預約教練服務。
人們堅持走進健身房等運動場所,是為了鍛煉身體以及休閑放松。一般意義上的運動包括體育運動類和器械類健身運動,相比后者體育運動類健身更加講究技巧性,也更容易在運動中獲得樂趣,因此也更加需要專業的教練進行指導。目前的體育運動教練多為駐場形式,所以,用戶與教練之間繞不開運動場館這一環節,導致費用高昂且具有場地限制,那么,如何基于移動互聯網模式來改變這一局面?
體育屬于朝陽行業,但是體育O2O卻一直都在被唱衰,雖然很多企業在這方面躍躍欲試,但是卻一直沒有成績。一方面,體育O2O在發展的過程之中面臨一些問題并且亟需解決,另一方面,體育O2O也需要在現有的基礎之上完成企業轉型才能夠有成功的希望。那么,體育O2O究竟遇到哪些難題?又該如何完成轉型之路呢?
體育O2O創業路上的“三大坑”
O2O平臺在賣方市場上沒有價值
線下的體育行業絕對是賣方市場,也就是說體育行業不缺消費者。而在進行體育鍛煉的黃金時間之內,例如下班后體育場地更加是爆滿,屬于“僧多粥少”的一種情況。有些場所消費還需要提前預定才能夠成功。這樣一來,體育O2O還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因為即便有了O2O平臺作為輔助,線下的場地也還是不能夠滿足需求,所以說體育O2O平臺在線下體育處于賣方市場的時候,是根本就沒有存在價值的。
不能保證教練團隊的專業性
由于線下體育行業管理混亂、加上行業大環境之下監管力度不強的特點,所以教練團隊的質量都是參差不齊的。倘若O2O平臺切入,那么如何匹配教練和消費者,如何給消費者提供最優質、最合適的教練,這都是平臺需要解決的問題。倘若消費者不能夠通過平臺找到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教練的話,那么就會導致線下體育行業流失大量的客戶資源。
個性化體育需求無法滿足
由于線下的場地有限,所以很多體育運動愛好者的個性化體育需求根本就無法滿足。因此,能夠讓體育O2O平臺有效切入的就是盡可能地去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體育需求。對于運動健身來說同樣如此,通過O2O模式,教練可以擺脫對于場館的依賴,直接接受用戶預約訂單,并針對運動項目和陪練時間的不同自主定價。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鎖住固定的用戶群體,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盈利的空間項目。
體育O2O如何在“藍海”優勢上,完成轉型?
首先,去中介化
關于去中介化這個問題,運動O2O產品“初煉”的創始人曾做過調查:目前健身場館的教練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僅拿工資的駐場教練,一種是與場館合作賺取抽成的合作形式的教練。無論哪一種都只拿到消費者支付費用中的很小一筆,大部分費用都歸場館所有。這導致許多教練開始明目張膽地在場館內“上私課”,刻意繞開場館這一環節。O2O模式能夠解決的最大痛點在于,它直接將用戶與教練對接,去除了中間環節,讓用戶在最短時間內找到適合自己的教練,同時實現雙方利益的最大化。
其次,對教練進行培訓
其實,體育教練就相當于體育O2O行業的員工,對員工進行培訓和提升是促進企業實力增長的一個關鍵因素。作為資源調配者的體育O2O企業,也應該意識到多多向線下體育場所提供優質的教練資源。企業也應該建立一套標準的教練培訓機制,防止教練水平質量參差不齊。只有優質的教練資源和設施配備,才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費群體。
最后,打破場地限制
“大眾體育運動的O2O服務,用戶對教練的黏性要高于場館,高水平運動員和大眾運動私教更是運動健身產業發展的驅動力。”對于用戶而言,教練相對場地更為重要,打破場地的限制,突出教練的作用將是運動健身O2O的關鍵。基于O2O模式的體育運動健身在場地的選擇上更為靈活自由,小區、公園或者用戶指定的運動場館都可以滿足場地需求。另外運動O2O應用本身也在加快場館的布局,通過與健身房等運動場地合作,實現用戶隨時隨地的運動需求。比如北京的用戶到上海出差,同樣可以通過平臺預約到相應教練,繼續之前的課程。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