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門店要用“店商+”來反擊被互聯網+!觀點
前幾天跟朋友去吃了一家碳烤店,讓我看到了什么叫做互聯網思維。地方和名字就不提了,只說這個案例。
首先得說這是一個很偏僻的地方,在一個新起的文化產業園里,所以說不要指望地理位置能帶來多少人氣。
這里有三家飯店,每天晚上都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一家爆滿,另外兩家沒生意。來這里吃飯的,基本上都是熟人,或者暮名而來的。其次一點,這里的飯菜味道真心一般,但是氣氛卻很好。
做到這點老板用了三招。
第一招:增加用戶活躍度。
這是一個露天餐廳,放了一套KTV唱機。
這招很要命,那天晚上我們幾個朋友上去唱歌,中間有個朋友比較會搞氣氛,結果把全場搞嗨了,大家像熟人一樣你來我往,結果自然是喝大了。
如果把這家餐廳比較一個社區,那么這套KTV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增加用戶活躍度,它讓一群彼此陌生的人可以迅速玩到一起。
背后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去這類餐廳吃飯的人,都是喜歡找樂子的,酒這東西免不了。在這種環境下,人會很自然的放下戒備心來,與其他玩到一起的。天然的基礎有了之后,唱機起到了一直催化擠的作用,把整個社區的用戶串聯到了一起。
第二招:給用戶制造問題。
傳統的互聯網思維一直在講用戶體驗,即給用戶最大的使用快感,說人話就是怎么方便怎么來。
但是這位老板卻不這么想,他在給破壞方便感,但是卻讓用戶體驗更高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這是一家碳烤店,碳火放在桌子的正中間,最方便的吃法是給你架上鐵絲網,把食物放在鐵絲網上來烤。
但是吃肉食的時候,老板沒給鐵絲網,而是將每一塊肉都戳在了竹桿上,一米長的桿尖尖上戳一小塊肉,幾塊肉擺了一桌子的竹桿。
這很不方便對吧,但是好玩,話題性很難。
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這樣吃,所以老板還是備了鐵絲網的,你可以自由選擇,但是沒人去要鐵絲網,從心理上大家都覺得這么吃過癮。
所以什么叫做用戶體驗?
其實不是讓用戶覺得方便,而是讓用戶覺得好玩。
第三招:朋友圈傳播。
來這邊的人都是朋友介紹的,除了口碑傳播之外,還有一個利器,那就是朋友圈。
其實這招很普通,但是很有效果,而且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
這家店的桌子的八個方向上都貼了一個二維碼,你只要掃了二維碼然后加上餐廳的名字LOGO發朋友圈就可以送一瓶飲料,而且是人人有份,只要你掃了就有。
老板沒有做公眾號,掃二維碼加的是個人微信。
這里需要思考一個問題,線下的普通門店是不是真的需要做公眾號?一家線下門店生意再好其實也有個翻臺率的問題,公眾號人數多店內也容納不了,而且同一個城市擁有幾萬個粉絲同時來的可能性其實也不大。
對于一個線下門店來說,一個城市里有一兩千個鐵桿的會員就可以保證活得很滋潤了。
線下的門店有著極強的地域限制,從這個角度來說你也只能服務到方圓一定范圍內的客戶。
個人微信號比公眾號離客戶更近,交成朋友的幾率也更高,更容易維護客戶關系。
除非是要做成連鎖,否則個人微信號其實比公眾號價值更高,而且也不是每一個線下門店都能做成連鎖的,人人連鎖這個太理想了。
O2O平臺其實是在透支門店的未來
O2O平臺最近幾年越來越火,在線下幾乎隨處可以各平臺的拓展人員,他們打出的口號是幫助老板導流,增加業績收入。
最后的結果,所有的平臺都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讓門店打折,出讓利潤,平臺坐大之后把控了門店客源之后更是坐收廣告費。
各平臺不僅沒有幫助門店賺到更多的錢,反而壓縮了門店的利潤;不僅沒有幫助門店增加了客源,反而把門店的客源給洗到了平臺上,最終引向了最聽平臺話的門店里去。
團購,O2O除了坐大了幾家平臺之外,并沒有幫助線下門店解決任何問題,反而制造了越來越多的問題,把整個行業的生存空間壓縮到更窄了。
線下門店要想走出困境,最好的做法是從自身的業務尋找突破口,學會使用和利用互聯網的思維模式,擺脫平臺的控制,通過將自己媒體化來走“店商+”之路。
店商+的核心就是媒體化。
其實媒體化這事傳統門店一直在做,最早的門店都是通過口碑來傳播自己的知名度,口碑其實就是最早的媒體化工具。
在一切媒體平臺沒有出現之前,口碑就是唯一的媒體傳播途徑。
打個折,給點小利,弄個返點什么的,其實傳統門店早就玩了幾千年了。
但是隨著互聯網的泛化,傳統門店集體迷失了自己,陷入了互聯網+的迷局里。傳統門店如果不想被互聯網企業牽著鼻子走,最好的做法就是重新認識自己的業務,利用好互聯網的工具,將自己徹底媒體化。
要用“店商+”來反擊被互聯網+,重新掌握自己發展的主動權。
作者范子龍微信:iseric,同名公眾號:艾瑞克自留地(ID:zwlp520),微博:@艾瑞克自留地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