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選擇做硬件創業的是怎樣一群人自媒體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文 | 四月
硬創:硬,指智能硬件產品,其產業鏈涉及了產品的制造商、技術服務商、設計公司、銷售商等;而創業,在大多數情況下即是放棄了現有的機會而開始一份缺乏產業基礎的創建和積累工作。
不言而喻,在中國深圳,產業環境更開放、硬件技術資源更豐富、市場渠道更多源的環境是十分有利于創業者的,尤其是智能硬件創業者們的生存和發展的。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深圳究竟是吸引了怎樣的一批人來這里做智能硬件創業。
90后的小劉:模組極客 組團拉投資
90后的潮汕人小劉除了模組極客的身份,同時也是浙大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實際上,還沒畢業時,他就已經與同學組建項目團隊,并輕易獲得了投資人青睞和投資。據他回憶,“那時候做項目,只為哥們幾個籌點錢,完全沒有產業和盈利的概念。后來臨近畢業,大家各忙各的,項目不了了之,剩下的錢也就分了”。小劉的情況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應出現在投資人過于盲目主觀,評估與審核不夠充分的現象,這讓無疑讓融投市場的資金利用率大大下降。
畢業后真正走向社會的小劉才體會到生存和競爭的壓力,再加上自身對于顯像芯片的癡迷,他和幾位在深圳的校友再次組建團隊,創立了一家做微型投影公司。小劉負責對傳統的模組進行優化和功能增強,如風道口和散熱量等,當然因為人手不足,除去技術,小劉還需要兼顧部分的市場推廣。
對于這一次的融資與合作,小劉顯得更加謹慎和投入,“我們擁有好的技術,并希望將其實現成為更酷炫的產品,而這些后續的事遠遠比技術更復雜”,小劉說道,“融資和資金鏈只是創業的一環,除此之外,我們還要要跑市場,要聯系渠道,要考察代工廠,還要控制進度和成本,每一環都影響著產品的最終交付。”
的確,單純地為了掙錢而選擇創業顯然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無需太多情懷,至少要有能熬過初創成長期的毅力。
80后的小張:軟件出身 做硬件市場
在半年前,80后的小張還是一家互聯網軟件公司做后端的技術員,受到的老鄉邀請,改行加入了做智能音響的硬件公司。做出這個決定,小張是經歷過思想掙扎的。前年才在龍崗區買了新房,每天一睜眼200多的房貸,以及家中嗷嗷待哺的小女兒,都是不小的壓力。“我寫代碼也寫了五六年了,熬夜和晚歸是家常便飯。趁著還有精力,我想換一種生活方式,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和突出自我價值,這大概也是創業者的福利吧。”小張說道。
雖然智能音響的概念讓普通音響增添了更多的功能,但既然是做音響,我們還是希望能保持優質的音效,這需要后期做多次測試和評估,同時也會受到材料的影響。
由“軟”到“硬”的轉型并不是件易事,往往一個設計和技術的改變,到產品在生產線上的實現其實隔了十萬八千里,相比整天敲鍵盤的代碼有太多現實中的bug需要處理和調和。小張仍苦中作樂地表示,“慶幸的是,有家人和團隊的支持。累點不算啥,常往外跑,比以前久座時身體好多了”,“當然更重要的是,在創業團隊里,我們能獲得更多的自我成就感,實現更多的想法和創意”。
70后的老王:華為離職 西麗自己建公司
70后的老王現在已經是西麗一家初見規模的網絡設備公司的老總,產品和服務涉及軟硬件。五年前,身為華為某項目主管的老王放棄了穩定的工作,和老友出來單干,選在了離華為不遠的西麗大學城,從一間小民房發展成一棟商業樓的規模。
因為時間安排,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并沒有親自采訪到老王,而是從老王身邊的一位老司機了解到他的故事。
公司里的一些元老級員工也是從華為、邁瑞等大公司轉過來的,他們不僅帶來了自身的技術和能力,也帶來了外部的客戶和渠道。前期雖然難熬,但公司也努力留住了一批真心想創業的人,現在公司發展起來,公司特別厚待他們。
據司機回憶,老王平日很低調,骨子里還透著的前身華為員工的務實精神。不像深圳大多數老板開豪車,老王現在的隨駕也僅有兩輛商務別克,還經常順路搭載一些員工;早晚都是吃員工食堂,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這些都是員工眼里的老王形象。
可能身為深圳的老一批創業者,除了見證了深圳的發展速度,老王更加能體會到深圳的淘汰速度。現在公司的實力雖逐步建立,但老王似乎并不著急上市。他表示,對于一兩千號員工的公司,穩中求進才是發展的前提。
在深圳,像老王、小張、小劉這樣的硬件創業故事太多,但必須承認的是,很多創業團隊僅僅是曇花一現。
在各種服務和政策完善的全民創業大背景下,比創業更需要考慮的是如何能守住業。
務實、認真、吃苦的創業精神永遠都不會過時。希望在無數創業奮斗者的打造下,深圳有一天或許能摘掉“山寨工廠”的舊帽,貼上“創新工廠”的標簽。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