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B電商之爭:阿里式or京東式觀點
文/王金曉(微信公眾號:tmtguancha)
在國內,to B平臺像是一只“暖男”,平時不受關注,但總是默默做著巨大的貢獻。數據統計,國內同類市值在C端和B端的分布比例只有20:1,to B的廠商明顯較少。但實際對經濟的幫助是怎樣的呢?
以電商為例,艾瑞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12.3萬億元,其中,B2B電子商務合計占比達到73.4%,C端的交易只有兩成多,由此可見,B2B才是電商的絕對主力軍,雖然日常生活中并沒有受到太多關注。
回頭再看B2B電商,阿里巴巴無疑是這個領域的霸主,環球資源、慧聰網、中國制造等也是相對有影響力的競爭者,但從市場競爭來看,阿里巴巴近四年的市場規模連續縮水,從之前的半壁江山,到如今的三分之一。
電商的另一巨頭京東也在近期推出了B2B業務,7月28日,京東發布了三大企業級采購場景化產品,并倡導成立了企業采購信息化產業聯盟。跟to C端一樣,京東在to B端又走了與阿里不同的路,那么誰的模式將走的更好呢?
信息模式與交易模式之爭
實際上,阿里與京東的模式依然是由其自身決定的,阿里始終是平臺化運作模式,所以其B2B業務也是平臺化運作。以提供信息流為主,通過平臺連接產品和服務,實現信息的交換和共享。但平臺實際上不涉及資金交易,在物流、售后等方面也與平臺沒有太多關聯,而且存在質量也存在參差不齊的情況。
京東屬于新一代B2B電商平臺,屬于交易服務模式,而京東敢于涉足這一方面,也與其自身的發展背景有關。京東多年形成了自營模式,其最大的優勢是為客戶提供從產品咨詢到售后服務一個完整的交易鏈條。在企業采購方面,大多數企業還是通過傳統的手工方式在進行,驗收、結算、發票核對。如果能幫企業解決這些痛點,平臺的價值就能體現出來。京東的做法是幫助企業形成采購閉環,在企業內網做采購商城,各大電商平臺都可以進駐,采購的產品可以隨時下單,統一物流配送,統一開具發票。由此可以實現訂單、選品、付款、審批、物流、售后服務的采購閉環。
交易閉環的形成,大企業將減少諸多瑣碎的環節,而對于平臺的依賴性更強,交易服務模式將會有更大的前景。
部分電商化與電商場景化之爭
阿里模式符合的是長尾理論,大量中小平臺,小批量的采購,而對于大企業的采購,由于缺少采購閉環,阿里模式無法提供系統化的解決方案,只能滿足某一部門或者某一批次的采購,所以,對企業來說,阿里只能滿足部分電商化。
京東具有采購閉環的優勢,在其基礎上進行了場景化細分,推出了三大企業級采購場景化產品:辦公通、積分通、樂采通。辦公通主要解決企業在辦公中的一系列需求,可以實現成本可控、票款自動化、大數據支撐,可以實現一站式采購。積分通,可以自主定制活動、訂單線上跟蹤,專業效果報告,解決積分商城搭建和積分履約的困難。樂采通主要解決具體場景問題,如員工的福利,可以保證員工充分參與。場景化與交易閉環互相協調能夠有效實現真會采購的信息化。
分散化與聯盟化之爭
阿里模式下,由于其不具備閉環的解決方案,而且平臺廠商太過分散,導致在采購的過程中,各類選擇非常繁瑣,企業內部都無法形成統一的整體,更不必說產業聯盟。所以,更多的是分散化交易,這是阿里模式的主要特點。
京東建立企業采購信息化產業聯盟體現的是京東模式的特點,通過搭建開放平臺,為企業客戶及合作伙伴提供供應鏈、金融及大數據服務支持,從而幫助企業真正實現一站式采購。聯盟的意義在于企業的共同支持和維護。京東稱未來3年內,聯盟合作伙伴將共同帶動累計超千億企業采購,將服務超10000家中大型企業,ISV軟件解決方案服務商合作數量將達50家,聯盟頂級供應商將擴充至1000家。而聯盟規模的擴大,京東B2B業務規模也將隨之擴大。
B2B電商與B2C電商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從黃頁模式到資訊模式,再到如今的交易模式,對平臺來說,在交易中需要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標準化,聯盟化,場景化或許將是B2B電商的未來。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